【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救活瀕死嬰仁醫堅守小兒外科 「幫一個小朋友如幫一個家」

發佈時間: 2022/06/10

「醫小朋友,其實是醫整個家庭。」港大小兒外科臨床助理教授鍾浩宇,習醫時沒想過加入小兒外科,甚至因處理大量文書工作而感崩潰。

當他見一個個患童經治療後長大成人,更有初生患嬰由瀕死至奇迹存活,重投父母懷抱,為一家人帶來喜悅,那種與成人科無從比擬的滿足感。亦因為這次奇迹,令他一直留守小兒外科。

鍾浩宇畢業於港大醫學院,今天已成為港大小兒外科臨床助理教授,着力小兒膽管閉鎖研究,他坦言:「讀書時不特別鍾意小朋友。」他做事喜歡簡單直接,故熱衷外科,「外科是做手術,見到你做的事,腫瘤切咗就是切咗,不似其他科要一段時間才見到。」

實習遇惡家長 文書多至崩潰

直至到小兒外科實習時,發現涉獵範疇廣,機緣巧合就投身小兒外科之列。他說:「同醫大人唔同,醫小朋友由出生BB、1歲、2歲,睇住佢長大,係好rewarding,小朋友係父母、爺爺嫲嫲嘅中心點,幫一個小朋友,就好似幫一個家庭嘅喜悅。」

不過實習過程卻令他感到現實與期望的落差,文書工作之多令他崩潰,尤其通宵當值翌日,要完成十數份出院摘要,與心目中醫生形象不同;更曾遇上惡家長,對實習醫生不屑一顧:「抽血拮多針,都話『你識唔識㗎,搵個識嘅嚟』。」

他曾因一名肝移植患嬰抽血,惟血管幼抽不到,被家長直接向肝移植教授投訴;而完成那些出院摘要,亦學懂甚麼病要做甚麼檢查、怎樣治療:「就如小時候要賸文一樣,你寫十次就會有深刻印象。」

小兒外科實習的經歷,沒有嚇跑鍾浩宇,更因一次奇迹令他揀定此專科。他憶述一名短腸症初生嬰,術後只餘13厘米小腸,有多重器官衰竭,「理論上以往是放棄不救,由得BB離去,但那時都盡力去救,中間有接近死亡需搶救情況,最後又救得番,(那個病童)現時已大個仔。」患嬰由接近死亡,到可以重投父母懷抱,令鍾浩宇有感「整個過程好奇妙,好像有一個奇迹,轉變太大,覺得更加rewarding。」那次經驗令整個團隊確信「原來有啲事唔好話唔得」,面對壞死性腸炎個案會「救得更盡」、不輕言放棄。

成立「童助會」 支援患童家屬

鍾浩宇隨後堅守小兒外科發展,2014年更成立「童助會」,連結患童家屬提供同路人支援。至今從醫17寒暑,暫未想出走私家,除了公營醫療多奇難雜症,亦因鍾浩宇喜愛團隊合作,更可埋首研究,近年鑽研小兒膽管閉鎖成因。他說本港每年有約8至10宗小兒膽管閉鎖新症,全都要動手術。

寧犧牲娛樂 不錯過親子時間

從港大醫學院畢業,鍾浩宇就入職小兒外科,下班仍持續工作,晚飯後又埋首研究;直至兩孩出生後,不再將工作帶回家,寧犧牲娛樂時間都不願錯過親子時間,皆因留醫患童未必常見父母,不想其子女亦如是。

鍾浩宇育有一子一女,周六日時間全奉獻予家庭,珍惜與子女太太相處時間。他認為子女讀書成績固然緊要,但健康才是第一位:「可能見太多病童,不會要求他們(成績)考得好犀利,有健康身體已好滿足。」

鍾浩宇坦言已作人父後,對病童家屬更感同身受,開始理解病童家屬的考慮。他說作為醫生解釋專業知識後,都會加入日常注意事項,如術後傷口發炎如何處理,亦會講何時可上學上體育課等。

原文刊《香港經濟日報》

記者︰陳正怡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