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疫下公院叫停非緊急篩查 大腸癌恐遲發現 自我檢測或助解困

發佈時間: 2022/06/09

大腸癌是本港第2大常見癌症,亞洲人發病率更較美國高2倍。惟港人普遍諱疾忌醫,半數人確診時已屬第3期或以上癌變,存活率可大減至10%;而疫下公院叫停非緊急的大腸鏡篩查療程,更恐加劇「遲發現」困局,而自我檢測或是新出路。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指,大腸癌發展緩慢,由出現瘜肉至癌變需時約10年,若能在早期發現,存活率可達90%,但晚期才發現存活率將急跌至10%。惟政府大腸鏡篩查針對50至75歲居民,覆蓋率僅1成,加上疫下公院叫停非緊急療程,及病人恐感染新冠而減少求診,恐令患者更遲發現問題。

何續指,因大腸鏡篩查具入侵性,且須清腸及麻醉,令港人卻步,「加上很多人以為自己還年輕,且無不適便不用檢查,實際上大腸癌可無病徵,我有病人最年輕30歲已發病;有50歲消防員確診時已第3期。」

40歲以上可定期檢測

家庭醫生關博文指,美國數據指大腸癌篩查因社區醫療在疫下停頓,求診量大跌86%,腸胃專科會診亦跌61%,令病人更難求醫,相信本港亦有類似情況。

Prenetics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楊聖武指,因自身有高危癌變基因,38歲起已做大腸鏡檢查,惟感過程耗時且不適,故引入新型多靶點糞便基因(FIT-DNA)測試,經醫生評估後,巿民可自行在家採樣並寄返化驗所,約5日便有報告。

Prenetics研究及發展部主管馬湖波指,亞洲人工時長、愛煙酒,加上先天基因問題,大腸癌發病率較美國高2倍,且因無篩查意識,死亡率更較美高4倍。而FIT-DNA測試約數千元,較大腸鏡逾萬元便宜,且準確度亦有96%,惟有肚瀉、痔瘡、腸胃病或正值經期時不適用,亦無法檢測非瘜肉型癌變。馬建議40歲或以上,無症狀人士可每1至3年檢測一次。

記者:脫芷晴

美術: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