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移民增焦慮 兒童易誘發選擇性緘默症

發佈時間: 2022/05/27

原本活潑開朗的兒童,上學後變緊張靜默,或是選擇性緘默症(選緘症)發作。有病友組織指,選緘症多在幼稚園階段發病,惟全港首個針對性調查反映,逾8成家長及4成教師對此全無認識,2成家長誤判屬「個性問題」。有臨床心理學家指,移民後環境劇變,加劇兒童焦慮,更易誘發選緘症。

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和幼聯去年10月至今年4月,訪問165名本地幼稚園教師及600名家長,逾4成教師及8成家長從未聽過選緘症。7成教師縱懷疑學生患病,惟因怕家長拒配合,不足6成人會為學生尋求專業協助;另2成家長認為是孩子性格問題,近1成稱因家人反對或無必要未作治療。

老師問極唔答 家長始知出事

協會創辦人兼會長鄭穎賢指,選緘症初發年齡集中在2.7至4.5歲,美國數據顯示約1%人口患病,台灣每140名小學生便有1人確診,惟因病童在家多表現正常,僅上學或親戚聚會時才變沉默,普遍在發病2年後才求醫。鄭指,與慢熱害羞不同,緘默症患者不會隨時間改善緊張,「有病童面對每周見面的爺爺嫲嫲,都不會講嘢。」若不作治療,日後患抑鬱、強迫症風險亦增。

疫下網課增,意外令家長更早發現問題。鄭稱,不少家長陪上課時發現子女「老師問極都唔答」始知出事,求助個案增40%。

臨床心理學家張展圖指,移民後環境陌生、語言不同,易加劇兒童焦慮,增發作風險,惟家長因不熟悉選緘症,往往移民後才發現子女「啞咗」。

家長Vivian指,孩子1歲時已察覺有異,如面試時緘默不語,不愛被人稱讚,至K2更因怕老師不敢上學,形容求診路「不停兜圈」,不少治療機構亦不熟悉此症,經多方轉介才能確診。

記者︰脫芷晴

美術:招潤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