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健康|移民易觸發幼童選擇性緘默症 性格突變怕陌生噤聲

發佈時間: 2022/05/26

活潑小朋友突然緊張靜默,小心是選擇性緘默症(選緘症)先兆。有臨床心理學家指,移民易致兒童焦慮,是常見選緘症引發因素。惟普遍家長對選緘症認識不足,或移民後才發現子女發作。有調查指逾8成人從未聽過此症,若長期忽視,恐增子女日後患抑鬱症、強迫症等風險。

  • {{hket:inline-image name="de67c74d-5c19-4305-a7f4-bb0329645fc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f5071415-1b3f-427c-8b51-5633f10b519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a5d3c6a2-59c6-4287-a9bd-ee3704ee3fa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540d038f-8b43-463d-af5f-8c91ea34fd8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2b82d8-d9e6-4287-9905-072986137cdb.jpg"}}{{/hket:inline-image}}

逾8成家長未聽聞「選緘症」
 

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與幼聯在去年10月至今年4月進行問卷調查,成功訪問165名本地幼稚園教師及600名家長,結果發現逾8成家長和4成教師從未聽聞「選緘症」,7成教師雖然曾懷疑學生患病,但不足6成人會為他們尋求協助,最大原因是怕家長拒絕配合。調查中2成家長確指症狀是孩子性格問題,近1成人指家人認為無必要治療。

協會創辦人兼會長鄭穎賢指,按美國數據,約1%人有選緘症,台灣則每140名小學生便有1人。選緘症患者初發年齡為2.7歲至4.5歲,但病童在家和在校表現差別大,家長較難發現異狀,普遍在發病2年後才求醫。她指出,選緘症與慢熱不同,病童不會隨時間改善,「每周見一次的爺爺嫲嫲,都可以無聽過個孫講嘢。」
 

家長參與網課意外發現子女異常
 

大專幼兒教育講師陳健偉指,選緘症是焦慮症一種,但幼教和社工培訓極少觸及,窒礙識別及跟進病童速度。而疫下網課多,因家長要參與課堂,意外注意到子女表現異常。鄭補充,疫下求助家長因而多40%。

臨床心理學家張展圖指,移民後陌生環境、語言不通等因素,更易令小朋友發作,惟因家長事前認識不深,恐移民後才察覺小朋友「啞咗」,求助更困難。他建議家長移民前應充分向孩子說明,且多用當地語言助孩子先熟習,減少環境轉變帶來的焦慮。

選擇性緘默症特徵:

  •  不能與他人對話,不參與群體活動
  •  只能用氣聲、單字或點頭搖頭等回應
  •  表現害羞、依賴和退縮,迴避目光
  •  意識到他人注視或靠近,會表現反常
  • 上課不敢舉手上廁所致瀨尿

資料來源: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
 

幼童日常對答如流 , 特定場景粒聲唔出 , 或焦慮致「選擇性緘默症」, 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脫芷晴

責任編輯:陳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