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出身基層獲選傑青 醫生林嘉安:治癌非僅1與0 因父患病立志從醫 陪病人走抗癌路

發佈時間: 2022/05/20

「癌症治療並非只是1與0,過程也不可以忽略。」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前臨床副教授林嘉安入行初時,常因病人離世而自責,在處理過愈來愈多臨床工作後,明白到在癌症治療不應只看重結果,過程也十分重要。他特別難忘一次以免疫治療,成功為一名40多歲患末期胃癌男病人延長7至8年壽命,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享受家庭之樂,見證兒子中學畢業及入讀大學醫學院,令他十分激動。

林嘉安去年獲選「十大傑青」,出生於基層家庭的他,中學時因父親患病,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經歷,使他立志努力讀書,實現從醫夢想,更致力與病者走過顛簸的抗癌路。

現年41歲的林嘉安出生於基層家庭,從小與父母及姊姊一同在青衣邨長大,幼稚園及小學也是在邨內讀書,中學則入讀區內「屋邨名校」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他形容童年環境比較清貧,物質相對欠缺,卻培養了容易滿足及學懂珍惜的性格。

曾因病人去世自責難眠

他立志從醫的一刻,正與中五那年,親歷父親生病卻束手無策的經歷有關。他憶述當年父親十分勤力,日打兩份工,但由於經常捱更抵夜而導致胃潰瘍。某天,父親下班回家後,突然抱着肚子瑟縮在梳化,需由救護車送往瑪嘉烈醫院治療,幸得醫護的悉心照顧,留醫數天後已痊癒。事後他一直牢記當時的感受,決心裝備自己成為醫生。

經過多年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林嘉安順利考入港大醫學院,並在實習時因曾接觸癌症病人,目睹病人受苦,與死亡距離很近,矢志成為腫瘤科專科醫生,致力與病者走過顛簸的抗癌之路。他在畢業後到屯門醫院腫瘤科工作,曾因癌症病人的離世而質疑自己,導致徹夜難眠。

他曾被派到寧養病房照顧末期癌症病人,為他們與家屬修補關係、舉辦簡單婚禮及敬茶儀式等,在為病人完成遺願及目標過程中,他慢慢調整心態,學會了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只「救到」和「救不到」︰「癌症治療並非只是1與0,過程也不可以忽略,我們在病人臨終前,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豐富他的過程。」

末期胃癌男延壽命 見證兒子讀醫

面對無力感,他選擇將其化為力量,在11年前,他重返港大醫學院執起教鞭,就曾在一項研究中,為一名40多歲的末期胃癌男病人,以免疫治療法延長壽命。他在分享該故事時更一度哽咽,指男病人的癌細胞早已轉移至身體不同部位,壽命原僅剩8至10個月,幸在配合新舊治療後,情況一直有好轉,甚至可如正常人一樣上班、陪伴兒子成長,見證他們中學畢業及入讀大學醫學院,惜病人最終延至2021年11月離世。「每次說起這件事,我都感到十分激動。」他指不少人以為腫瘤科醫生早已習慣面對病人的離世且變得冷漠,他慶幸還沒有,又坦言醫生要適時抽離,客觀地為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及支持,才可得到對方及其家屬的信任。

成功需努力 望將醫生專業傳承

「起跑綫在哪裏並不重要,最重要是要努力。」林嘉安出生於草根家庭,他小時候已明白到只有靠努力,才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

林嘉安努力讀書,考入港大醫學院,畢業後曾在屯門醫院工作數年,跟隨現任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李浩勳工作。他欣賞對方日夜辛勤工作,除了盡力醫治病人外,對年輕的醫生也同樣照顧有加,讓他學會勤力及盡力是一個很重要的成功要素。

林嘉安大學時期在沙宣道港大醫學院舊址學習行醫,至畢業6、7年後回到醫學院的新址執起教鞭,他說多年來一直都沒有改變的,就是為他帶來無限啟發的那段斜路︰「這條斜路好難行、好崎嶇,比喻人生的樽頸位都一樣難行,是人生的縮影。」

他又回想起首天到港大醫學院上學時,曾擔心自己不及其他同學聰明,甚至害怕無法完成醫學課程,故日夜勤奮苦讀,後來順利成為一名腫瘤科專科醫生。

林去年獲封「十大傑青」,他坦言從來沒有想過要得到任何獎項,形容該獎項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也是對整個團隊或是醫學界的肯定。他感謝2014年「十大傑青」之一的曾詠恆醫生作為他的提名人,讓他在參賽的過程中,重新檢視過去的工作,以及從中發現過去的不足,希望未來做得更好,並確立更清晰目標。

「(傑青)它表揚了你過去的工作,亦會令你在未來有更大壓力希望可再做得更好。」他在回顧自己過去的工作時,發現除了要醫治病人外,在癌症課題上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以免病人藥石亂投,或是諱疾忌醫,延誤治療。

他希望未來可以投入更多培育專科醫生的工作,將醫生的專業傳承下去。

原文刊《香港經濟日報》

記者︰郭詩詩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