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健康科普 為何沒有維他命F至J?

發佈時間: 2022/03/21

健康科普 為何沒有維他命F至J?

我上星期談到新冠與維他命D的關係,今天順便介紹一下一個小知識,對於維他命A、B、C、D、E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再往下數下一個成員就直接到維他命K了,中間的F、G、H、I、J都哪裏去呢?

1912年,波蘭生化學家喀什米爾‧芬克(Casimir Funk)成功提取分離出能夠治療腳氣病的胺類物質,並把它命名維他命。我日前提到,維他命最早寫作Vitamine,即拉丁語中的生命(vita)+胺(amine),意思就是生命所需的胺類。芬克鑑於所發現的胺能防治腳氣病(Beriberi,僧伽羅語,解作弱),所以命名為維他命B,他提取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維他命B1,是人類歷史上提純的第一種維他命。

發現維他命B 先於維他命A

今天我們知道,B1是人體反應中一種重要的輔酶,缺少它會影響體內糖份的有氧分解,從而導致神經組織無法獲取足夠能量,出現慢性炎症。芬克還預言,因為食物單一導致的病症,都與缺乏維他命有關,他甚至還給一些尚未發現的維他命預留位置,例如橙、柑、檸檬等水果長期被用來防治壞血病,幾乎可以肯定其中含有未知維他命,於是他從壞血症(Scurvy)中抽出字母,提前給這種維他命,改名做維他命C,直到大約20年後,維他命C才被其他人正式發現,填上了多年大坑,亦即是說,世界歷史長河中,維他命C出現不到100年。

維他命B被發現後,美國生物學家麥克勒姆(Elmer Verner McCollum)在1914年提取出另一種物質,人和動物缺少這種物質容易有乾眼症。在他之前,多位德國學者研究過這種病,麥克勒姆於是用德語中乾眼症(Augendarre)第一個字母,命名此物質,叫Vitamine A,他亦指出維他命A不是胺類,維他命裏不只有胺,所以人們往後把e去掉,改叫Vitamin。維他命為有機化合物所構成的營養素,是維持生命的重要養分,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是三大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之外,另一種體內對生理功能非常重要的微量物質,一旦缺乏就會引發一些疾病,人體自己不能合成維他命,或合成量不能滿足需要,要從外界吸收。

人類最初提取出的兩種維他命,先來者叫B,後至者叫A,後邊還預留了C的位置,我上星期亦提到,1922年麥克勒姆證明魚肝油含有另一種對生命至關重要的物質,將其命名為維他命D。人們決定以後如果發現新的維他命,就按字母表A到Z排下去,然而到了維他命E之後的F,出了問題。

維他命F由於是從維他命B分離出來的,結果被重新命名為維他命B1,而B則是B系家族的統稱。然而維他命F這個稱呼,之後又再被拿來用,作為一種必需脂肪酸的名字,隨着研究深入,人們又意識到必需脂肪酸實際上是脂肪組成成分,而脂肪不算是維他命,因此這種脂肪酸被剔除出維他命行列,維他命F這一名稱再次被廢,直到今天。不過互聯網上不少人將維他命F等同於必需脂肪酸例如Omega-3,之所以如此,或許因為脂肪酸英文Fatty Acid頭一個字母碰巧是F。維他命G的命運一樣,本來有一種物質叫維他命G,但鑑於它可從維他命B分離得到,所以被改名做維他命B2;本來亦有維他命H,後來被叫維他命B7;維他命I沒人利用,維他命J則被發現與維他命G相似,也被歸入維他命B2。

維他命K又是怎麽回事?1934年,丹麥科學家達姆(Henrik Dam)發現一種能促進凝血的物質,用丹麥文中的「凝固」(Koagulation),為其命名維他命K,即是沒有跟命名順序習慣,它仍是至今維他命名稱字母表中,最後的字母。一直到1978年,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IUNS)確定了命名原則,今天各成員才算定下來,ABCDEK各司其職。

最複雜也最混亂的,莫過於B這個大家族。人們在發現B1和B2後,又陸續發現了B3、B5、B6、B7……維他命是以功效而非結構命名的,非但在化學結構上不盡相同,能被稱為維他命的物質有胺、酸、醛,擁有不同的化學結構與性質,功能上有些也不大相干。後來部分順應潮流,被命名為大家更習慣的名字,例如泛酸實際上是維他命B5,葉酸是維他命B9。維他命B族裏,也缺了B4、B8、B10與B11,無非也是類似原因︰在維他命研究的歷史過程中,像維他命F、G、H、I、J,有的因為是其他現有維他命的衍生物,有的不符維他命定義而被開除。

雖然混亂,不管如何,一般人只需記得在主流營養學,維他命共有13種,分別是A、C、D、E、K及B族8種,不必想得太複雜。同樣不必搞得太複雜的是,對於一般健康的人來說,只要飲食均衡,就基本能夠獲取必需的維他命了,沒必要額外補充,但是呢,如果偏食,例如只吃肉不愛吃菜,或者常吃油炸或重口味食物,又不吃水果之類,那麼可額外補充一些維他命B族或維他命C來調節身體。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