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照胃鏡 看病變 主動出擊 消除胃癌威脅

發佈時間: 2024/05/03

很多人形容胃癌是沉默的癌症殺手,不過它絕非防不勝防,某些可以引致癌變的情況,如果及早發現,是可以預防及根治,例如腸化生及巴雷斯特食道症。有醫生指出,早期胃癌無甚病徵,最好預防方法是接受胃鏡檢查,透過抽取胃部組織及化驗,以了解是否出現潛在細胞病變,盡早將癌症風險消除。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胃癌新症個案共1,306宗(男性762宗及女性554宗),位列本港常見癌症第六位,每10萬香港人中就有18宗新症,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同年,胃癌導致631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4.2%。

{{hket:inline-image name="GettyImages-1397383435.jpg"}}{{/hket:inline-image}}

▲楊醫生提醒市民,接受胃鏡檢查時應同時抽取組織化驗,否則難以判斷胃部實際狀況。

愈晚期治療愈難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外科專科顧問醫生楊丕祥指出,胃癌可怕之處是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患者最多只會覺得是飽脹及消化不良,直至出現腹水、肚脹及消瘦時才察覺病情,臨床上接近六成個案求診時已屆第四期階段,部份分類為晚期的第四期患者,存活期僅有三至四個月,可見愈是後期,治療愈是困難。 

第一至三期胃癌個案,仍有機會透過手術把腫瘤切除,並要進行相繼化療及電療,而第四期個案的治療選項並不多,包括化療、電療或免疫治療,雖然標靶治療能應用於這種癌症,惟只有兩至三成個案帶有基因突變,可以接受標靶治療,其餘七、八成人未能受惠,只能繼續以化療及電療作系統性治療。

比起治療,楊醫生認為預防與及早治療更為重要。他舉例,日韓兩國的胃癌發病率甚高,故此當地居民每兩年需要接受胃鏡檢查,務求盡早發現細胞病變,如果屬於高風險人士,例如有腸化生,則需要每年檢查。在此篩查計劃之下,能夠「捕足」到早期胃癌個案。

照胃鏡須抽組織

俗稱「照胃鏡」的胃內視鏡檢查,是最準確檢查方法,除了需要使用快速測試檢驗幽門螺旋菌,更需要在食道、胃中間、十二指腸、幽門及胃膜抽取組織化驗,以確定有否不正常細胞病變,如發現病人有這些早期細胞病變,便要兩至三年再照胃鏡,檢驗細胞突變情況,如屬嚴重突變,即代表有機會很快變成癌症,需要用內窺鏡剝離術(ESD),把受影響組織切除,屬於預防性的治療。他提醒市民,接受胃鏡檢查時應同時抽取組織化驗,否則難以判斷胃部實際狀況。

除了以上提及的潛在病變,楊醫生又建議市民接受幽門螺旋菌測試,避免它引起慢性胃炎,繼而演變成胃癌。他指出,大約五成人感染了幽門螺旋菌,並且潛伏於體內而影響胃部健康,這班患者應盡早接受「三聯療法」(使用高劑量質子泵抑制劑及兩種抗生素),療程需要至少兩星期。

楊醫生提醒,胃癌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患者如有疑問,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選擇適合個人病情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DrGeorgeYang.jpg"}}{{/hket:inline-image}}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外科專科顧問醫生楊丕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