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熟寢通宵即大丹」 睡個好覺補得番

發佈時間: 2022/03/23

「熟寢通宵即大丹」 睡個好覺補得番

再聊聊睡眠,古人認為睡好覺勝過吃補藥,所謂「熟寢通宵即大丹」,睡眠的重要香港人深有體會,尤其新冠疫下身心受影響。古人雖然沒有電燈、手機,晚上睡不好的問題同樣存在,他們對睡眠早有研究,我們可以認識甚至借鑒。古人睡覺有多講究?想要睡得好,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古人睡得好 要天時地利人和

先說天時,中國古代一天份為十二時辰,一天最後一個時辰,即現在晚上9至11時,叫做「人定」,意思是夜很深,人們都歇息,換句話說晚上最遲11點要睡。古人有所謂「子午覺」,子時指夜晚11時至淩晨1時,屬一日時辰中陰中之陰,同時陽氣初生,故此時段須休息。午時指中午11至下午1時,乃一日時辰中陽中之陽,陰氣初生,陽氣由此由盛轉衰,所以午後也需稍事休息以培陽氣。子午之時陰陽交接,體內氣血陰陽不平衡,靜臥可免氣血受損。古人亦不贊成熬夜,說過「夜讀書不可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

古時睡覺需看地利,例如睡處不可當風,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人體睡後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降低,易受風邪侵襲;亦不能太暖,以免頭部溫度過高,睡醒後昏昏沉沉,太暖容易入睡後將被撩開,反而着涼。古人認為睡覺地利更重要的,是「眠不北向」,出自清代曹庭棟所寫的養生著作《老老恒言》,原文說「首勿北臥,謂避陰氣」。為何忌諱向北而臥?頭是多條經脈會聚處,承接的氣會從頭部下到全身。北者陰也,頭部作為諸陽之會,睡眠時北臥,易受陰氣所擾,尤其秋冬風寒之邪從北而來,睡眠中直入腦則易形成風寒頭痛,甚至影響全身氣血運行。

古人有一主張︰「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即春夏兩季頭向東睡,迎接陽氣,秋冬兩季頭朝西眠,安養陰氣。如果嫌麻煩,簡單地頭向東的睡姿已是睡眠養生了,所謂「恒東首」。

古人睡覺講究的人和,就是睡眠之道,除了按時上床睡、頭向東,還要有方法。自古就有人研究探討,同樣以曹庭棟的《老老恒言》總結得較為有系統,稱作「操、縱二法」,簡單來說就是靜心安臥、摒除雜念。操,須先「貫想頭頂」,就是意念領先,之後「默數鼻息」用鼻子呼吸並默記次數,然後再「返觀丹田」,即是再把意念收回到自己的丹田中去。如此反覆多次,便可「心有着落,得不分馳」,漸漸進入夢鄉云云。

縱與操不同,就是放縱,指「任其心,遊思於杳渺無朕之區」,即遙遠無垠、不着邊際的地方,亦可漸入朦朧睡境。曹庭棟說,「或操或縱,皆通睡鄉之路」,兩種方法都不能「操」之過急、「縱」之不當,最重要的是要心靜,忘己,專心安穩思睡不可想事。

瞓覺除了要懂「操」、「縱」,還有一些避忌。第一,寢不語,說話會使精神興奮、思想活躍影響入睡,更重要的是當人躺下肺即收斂,如果此時言語易損肺氣。第二,睡不惱,就是不可憂慮惱怒,一定要靜心安穩,《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凡情緒變化都會令氣血紊亂導致失眠。第三,臥不覆首,《千金要方》說︰「冬夜不覆其頭,得長壽」,就是不要蒙頭睡覺,除了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對健康不利,也因為頭乃一身陽經滙聚之所,氣血旺盛,遮着頭部一來影響氣血運行,二來可能令頭出汗,從而令病邪乘虛而入。

睡眠姿勢古人也相當講究,人睡覺的姿勢主要是仰臥、俯臥、側臥,有古人覺得不宜長期仰臥睡,短時間可以,但不宜總是用仰臥姿勢。《論語‧鄉黨》話︰「寢不屍」,就是睡覺不要如屍體一樣仰面而臥,在古人看來就如橫屍,十分不吉利、不健康。從醫學角度看,有研究發現在所有睡姿中,仰睡時肢體放鬆程度最低。俯臥趴着睡,有人認為能養肺氣云云;至於側臥,許多人常用,《黃帝內經》說︰「臥則血歸於肝」,肝主藏血,因此不管是左側臥還是右側臥,都能養肝氣、肝血。佛教提倡的睡姿叫「吉祥卧」,就是右側臥,也有點科學根據,人心臟在左側,左側睡可能影響心臟。

現代人為失眠苦惱,這些苦惱早就被古人經歷過了,得出了這些睡眠養生之道,還有在枕頭上下一番工夫,例如保健藥枕。其實睡覺過程中,自始至終保持一個姿勢是不大可能的,現代有現代的見解,專家會建議選擇最舒服的姿勢入睡就好,尊重身體的感覺,找到最舒適的狀態。我們不妨了解參考前人經驗,配合現代健康概念,得出自己的睡眠招數。

說到底,睡不着可能是你自己根本不想睡,沉溺於手機、白天種種不能自拔,思緒慾念充斥黑夜自我懲罰。除非有毛病,否則對抗失眠最重要的還是保持放鬆,關掉身體開關,就像一切與我無關。古語有云「寤寐」,寤是醒,寐是睡,「神棲於目謂之寤,神棲於心始為寐」,醒時目光有神,而只有心神相會,才能真正入睡,「先睡心,後睡身」,秘笈也。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