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報告:多涉學業家庭 兒童青少年自殺 6成有迹可尋

發佈時間: 2021/11/24

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最新報告顯示,2016至2018年間有259宗18歲以下死亡個案,當中59人自殺,大多涉及學業家庭,近6成人死前有迹可尋,如在工作紙透露死亡意念等,籲家長和教師留意警號。另有個案涉及兒童看影片練繩索逃生失手遭勒死,及家長為免嬰兒嘔吐,以膠袋包住枕頭,最終導致嬰兒窒息。

報告顯示,59宗涉自殺個案的兒童介乎10至17歲,男性佔逾6成,逾7成人從高處躍下而死,按調查資料判斷,自殺個案多涉學業、家庭關係、精神健康及男女朋友關係問題,當中59.3%人事前曾出現可識別自殺迹象,包括留下遺書、情緒化或激烈行為、表明或威脅會自殺等。

跟進個案零散 協調不足

該會自殺個案小組召集人鄧振鵬舉例,有個案於工作紙表達死亡和重生意念、有遺書顯示對死亡抱扭曲觀念,例如相信死後可重生,另有青少年自殺前向朋輩發短訊及透露計劃,或寫信囑友人稍後拆閱。鄧振鵬指,部分教師或家長或曾見迹象,但未有為意,例如有個案持續缺課,惟教師致電時以斥責為主,卻未有問原因;另有人出現侵略或破壞行為,或顯示本身承受壓力。

報告提到,25宗個案事前已有社會服務精神科跟進,其中10宗更有跨專業人員跟進,但相關服務零散,協調不足,另有3宗個案曾指長期失眠或身心不適。委員會建議,教師和家長應了解兒童的精神或行為改變成因,留意當中警號,向兒童教育正確生死觀念,若發現朋友有異常行為應通知成人,長遠應加強跨專業服務。

委員會另回顧2009年至2018年兒童自殺個案,由2013至2015年,每年平均約有9宗,但2016至2019年間則升至每年平均19宗,惟鄧振鵬指出研究基數較少,未能顯示有明確上升的趨勢,故難分析變化原因。報告又提及,9所學校有超過1宗自殺個案,提醒學校若發生自殺個案,須為全校學生評估影響。

避免慘劇 嬰兒應仰睡

其他非自然死亡個案包括22宗意外,例如有兒童看影片練「繩索逃生」,在上格床欄杆掛繩練習逃生卻意外勒死,報告建議,影片平台應警告兒童須有家長指引才可看同類影片。另有159宗死於自然因素,部分涉睡眠安全,例如有父母為免嬰兒嘔吐,以膠袋包住枕頭,惟因嬰兒轉身或睡姿不當致窒息,提醒父母應讓嬰兒仰睡,1歲以下嬰兒不宜用枕頭,並鼓勵轉介照顧能力不足的父母受訓練。

記者:李明佑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