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不穿白袍 醫生做手術為何穿綠色?

發佈時間: 2021/11/05

不穿白袍 醫生做手術為何穿綠色?

世間多姿多彩,欣賞就開心,研究顏色就頭昏。一連兩篇文章談到綠色,不得不寫多一篇,分享一個很多人鮮有留意、甚少琢磨的現象背後的理由。要用一種顏色來代表醫生,相信大家腦中都會浮現白色,醫生身上那件醫生袍,不就是白色嗎?那麼醫生做手術時,為何改穿綠色(圖一),或者藍色的手術袍呢?

20世紀之前,現代微生物學與消毒概念尚未建立的時候,醫生穿的是黑色或灰色衫,這身打扮是為「保護自己」,避免血漬或體液等污染長袍下的衣服,當黑色衣服邋遢了也不易看出來。

穿黑色還有另一原因,當時科學觀念未興盛,對醫學或醫生並不太信任,醫生穿像神職人員的黑色衫,象徵莊嚴與對生命的尊重,能增加別人對這個專業的信心。醫學發展進步,才有了醫生袍由灰黑轉白,醫生穿白袍,其實只不過百多年歷史。為何是白色而非其他顏色?

19世紀中之後,醫學界逐漸清楚細菌致病原理,英國醫生李斯特(Joseph Lister)提出外科手術無菌概念與消毒操作,如手術器械先經過高溫殺菌,傷口消毒後再用繃帶包,以減低病人手術後感染。他認為醫生穿黑色衣服難以分辨是否邋遢、有細菌。他主張穿白色,因為白色是最容易被弄髒的顏色,只要一點兒血或污垢均顯眼,是否邋遢一目了然,邋遢了就拿去清洗消毒,較有效避免病菌傳播,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作用。往後,醫護人員開始更注重衞生,醫生陸續穿白袍。然而,今天醫生入手術室前,多數都換上綠、藍色手術服,那又何解?是令醫生紓緩,避免長時間注視紅色導致視覺疲勞而出錯。

在替病人開刀過程中,醫生專注看着紅色的身體器官,流出來的鮮血亦是紅色,複雜手術有時數小時或更長,長時間會令眼睛對紅色細節的分辨能力下降。如果醫生或身邊護士穿白色衣服,當眼攰的醫生把目光轉移到白色,會看到綠色加藍色的青色(cyan)殘影,稱為「視覺暫留」。

避免視覺疲勞 確保手術無誤

所謂「視覺暫留」,指我們注視某物體一段時間後,將視綫移開,在短時間內仍會看到該物體的影像。這種影像亦稱為後像,分為兩種︰如果影像的顏色與原物相同,稱為正片後像;若顏色與原物不同,則稱為負片後像。正後像是神經正在興奮而尚未完成時引起的,負後像則是神經長時間興奮引致疲勞過度所致,即視覺疲勞。

醫生做手術,眼球中對紅色敏感的感光色素視錐細胞,因長時間興奮而疲勞,所傳的信息降低,大腦對於紅色的感覺變弱,亦即是敏感度降低。當目光轉移到白色,因紅光信息變弱,剩下的就是藍光和綠光錐狀細胞所傳的信息,也就是看到綠光和藍光混合的青色殘影。

用一幅附圖(圖二)解釋︰盯住一側有紅圈的黑點至少30秒,然後快速將眼睛移到另一側白色區域的黑點,此時會「看到」一個不同顏色的圓圈--藍綠色,便是「視覺暫留」。簡單說,如果長時間看一種顏色,當轉移視綫看別的地方時,會看到與剛才那種顏色的「對比色」,即在色相環(color wheel)一個顏色對面的顏色,有非常強烈的對比度,例如紅色的「對比色」是綠加藍色。

醫生在手術時專注盯着血紅色人體組織器官,長時間後大腦疲勞,繼而對紅色產生模糊,無法繼續看清。若偶爾將目光轉移到其他顏色上,能減少疲勞,保持大腦對紅色的敏感,確保手術無誤。不過目光移向白色的話反而會出問題,移向自己或身邊醫護穿的綠色衫或藍色衫,即紅色的「對比色」衣服,就能夠避免因「視覺暫留」看到藍綠色殘影的困擾,因為件衫也是綠色,看上去就不會有混亂感覺。故此在手術室裏,醫護通常會穿與紅色「對比」的綠色或藍色衫,如果你有機會進手術室,不妨留意牆壁顏色,不出意料的話會是淡綠或淡藍色,也是為緩解醫生的視覺疲勞。

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希望見到醫生穿綠色、藍色,因為代表自己要做手術,從這個角度,綠色就不代表生機了,而是危機。一般情況下,在病人眼中,白袍似乎睇落較舒服,有所謂「憐憫之袍」(cloak of compassion)的感覺,病人看到白袍會覺得光明有希望,醫生活像上天派來的救星,見到不用再心驚。所以說,顏色太多學問,既講科學、又憑感覺,顏有時騙、色不時偏。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