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用葉用灰又用米 古時洗頭考智慧

發佈時間: 2021/09/30

用葉用灰又用米 古時洗頭考智慧

西方工業革命後,人類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便利了許多。現代人洗頭,有各式各樣洗髮水、護髮素、甚至做髮膜,用品名目繁多,眼花繚亂。昨天說到,中國在夏商時期人們就有洗澡習慣,到秦朝有3天洗一次頭髮,5天洗一次澡的講法,古人似重視洗頭多過沖涼。不知是否因為當時無internet,無太多假資訊流通,人心受蠱惑少一些,比較懂道理、有骨氣。可以打個比喻︰有原則,寧死不屈;頭可斷,髮型不能亂。頭髮如此這般重要,然而古代沒有洗頭水,人們怎麼洗頭的呢?

古代雖然會為洗個頭放假,稱為「休沐」,但男女都留長頭髮,洗髮護髮很麻煩,洗頭並不enjoy,有人還可能覺得當災。不過比起今日,洗髮用品多是天然無污染綠色產品。當時用來洗頭的材料主要有幾種,首先是皂角。香港人不太熟悉,中國農村有很多皂莢樹,長出來的果實長長扁扁,有人以為是扁豆,實乃皂角。皂角是天然清潔劑,使用方法簡單。從樹上採摘皂莢用水泡,然後將皂莢砸碎加水揉,黏稠後把渣子濾出,剩下的就是皂角洗髮水了。有人還稱這種天然植物洗頭水,可令髮質烏黑,我就不得而知,不過它鹼性強,對皮膚或有刺激。

另一天然洗頭水,用木槿葉製造,但與皂角鹼性相比,木槿汁液較柔和,還有清新香氣,亦很容易找到,很多人都會用。製造方法與皂角差不多,搗碎後在溫水中搓洗變得很黏,產生泡沫,因含有植物皂素等,起到類似洗髮水和肥皂的作用,去除污垢。木槿花是韓國國花,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朴槿惠,父親朴正熙給她取名槿惠,就源自木槿,寓意美麗、長久。在中國,有七夕時用木槿洗頭的習俗,傳說每年牛郎織女相會,織女喜極而泣眼淚滑落,滴在木槿葉上。姑娘們若在七夕這一日摘下木槿葉洗頭,織女眼淚會保佑信女找到如意郎君。

民間流傳的洗頭招數,還有草木灰及大家也許都聽過的洗米水,這兩種還用來洗澡。洗過米後的水,古時稱為「潘」,《左傳》記載︰「潘,米汁,可以沐頭。」洗米水含蛋白質、維他命以及多種礦物質,可以養護又可以去污,米水份子可分離油垢,在日常生活中,洗米水能夠扮演多重角色天然去污劑,屬老一輩人的智慧。洗完米物盡其用,又沒有成本,不過米水還得在密封罐靜放數天,讓其變得黏稠。

古人又發現火燒稻草和秸稈,即農作物收穫籽後剩餘部分,留下的灰末草木灰,也能去除污漬,將草木灰溶於水後,用來洗頭,能溶解頭髮油性物質,據稱去污還止癢。《禮記‧內則》云︰「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浣。」可見草木灰在古時不單是洗澡用品,也是衣物洗滌劑。到魏晉時期,發明了「澡豆」。澡豆以豆粉為主,將豆子磨成粉,加入各類香料、中草藥,最後成為丸狀小球,也可用來洗手、洗面,具潤滑皮膚功能。澡豆的出現標誌人們開始使用合成的沐浴用品,孫思邈的《千金翼方》記載︰「衣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澡豆在那時頗受歡迎,可算沐浴用品中的人氣之選,但就並非免費了。

「澡豆」「胰子」 肥皂前身

隋唐時期,相傳發現豬的胰臟也有很強除垢力,還可潤滑皮膚。就這樣,由豬胰臟和草木灰結合的「胰子」登場。宋朝時洗漱用品更成熟,出現肥皂雛形,將天然皂莢搗碎磨細,加入香料、各類中藥,有多達20多種,造成橙大小的球狀,叫「肥皂團」,洗澡洗面之用。到了明清,終於出現真正的肥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錄了香皂如何製造︰「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香皂去污功能更強,民間稱之為「香胰子」。

原始社會,人在河及湖等洗澡平常事,過程中發現如果身上黏有泥巴,清洗起來更乾淨,後來明白是因為鹼性泥土和油脂發生皂化反應,起到除污作用,就如今天洗護用品也有標榜來自泥土,像火山泥面膜。就這樣,泥成了古人最早清潔劑,看來「出污泥而不染」是具體描述,有根有據。即使沒有沐浴露和洗髮水,洗澡洗頭隨着用品的普及,走入尋常百姓家,古人用智慧創造了多樣的沐浴文化。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並善用頭腦,畢竟新的一天,從頭開始。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