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中國假期制度開端 古人可放「洗澡假」

發佈時間: 2021/09/29

中國假期制度開端 古人可放「洗澡假」

今天星期三,過多兩日便是國慶,香港有一天假期,內地就有七日國慶長假。今天放假有各式各樣活動,中國古時上了五天班之後,可以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稱之為「休沐」,不過只限做官的,更貼切的講法,是放假洗頭。

以前,「沐浴」這兩個字有不同含義。「沐」意思是洗頭,「浴」才是洗澡、洗全身;而「洗」專指洗腳,「澡」是洗手。東漢《說文解字》中已有明確解釋︰「沐,濯髮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換成在今天,向人講我洗澡了,即是只洗了手腳,無洗頭。古人把「沐」放在「浴」之前,在他們眼裏,洗頭比洗澡更重要。早在先秦,便有「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之說,以至於當官的為了把頭洗好,還制定了洗頭假,此一例休假,即今天的法定假。

從甲骨文和出土文物來看,早在夏商時期,人們已有沐浴習慣;到西周更是神聖儀式,舉行大型祭祀活動前必須齋戒沐浴,逢年過節、婚禮禮儀也是,大臣朝見天子前也要沐浴更衣。《禮記‧王制》就記載︰「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在專供沐浴的封邑洗頭、洗澡,才能見皇帝。那麽日常該多久洗一次澡?《儀禮‧聘禮》說︰「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意思是接待客人時,要讓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這樣才是待客之道。

到了西漢,官員有了專門的「洗澡假」,唐代《初學記》︰「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當然不單洗頭,也洗澡。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無論男女人人長頭髮,洗一次頭好麻煩。沐頭浴身之後,長頭髮濕了,無法挽髻束冠戴上紗帽,當時又沒有風筒,也就不能開工,所以通常洗沐之後不辦公,也不見外人。這就是古代官吏的「休沐」制,史家一般將此距今2,000多年的制度,視為中國休假制度的開端。

個頭無洗好 升官無你份

「休沐」可以說體現古人對文明修養的重視,亦可以理解為衞生關乎個人形象,對當官的公務員來說,個人形象影響朝廷觀瞻,也影響仕途發展,所以個頭要洗得好。

中國在秦朝及以前,似乎沒有例假節假,亦有說或者有,可是典籍遺失。一般相信,當時官員每天開工,有事就預先請假待批准。到漢朝,休假制度始具雛形,主要分兩大類,一類乃例假,就是「休沐」在家洗頭,雖然我估不洗一兩次也無人管,久而久之被人眼利發現,升官就無你份。做官還享另一類節令假,如冬至、夏至、春節等。

到唐代,國事繁忙,制度變化,據《古今事務考》,休假改為「旬休」,各級官員每十天休假一天,每月休假三天,分為上旬、中旬、下旬,當時叫上浣、中浣、下浣,「浣」即是洗,香港大坑有條浣紗街,意思就是洗衫街。

唐朝節令假亦增加,一年中共逾50個,包括皇帝誕辰三天,中秋、清明等,婚假、探親假已有。古人重孝,父母「丁憂」,文官停職可長達三年,武官100天,老師去世有三天假。宋朝假日最多,據說各種節令假達68天,以春節、寒食、冬至較長,各七日,加上例假實際一年近百天。

明朝休假制度有了變化,相傳因為朱元璋是個工作狂,元旦、元宵、冬至等共放假18天,加上每月三天例假,總共只有50多天,比宋朝少近一半,不過「丁憂」制度嚴格遵守。清朝基本沿襲明朝,隨着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開始用休「禮拜天」這一宗教用語。辛亥革命後,受西方制度影響,中國休假制度由原來每月三天旬休,變為七天一次的星期日休假,沿襲至今。

在古代,官員不休假一般不會得到「先進工作者」美譽,反而落得「不忠不孝」罵名,因為古人認為休假制度相傳已久,不能隨便改,而且回家陪伴父母老婆孩子和公務同樣重要。古時一般士農工商,根據風俗傳統及實際情況休息,對於百姓來講,不勞就不獲,一年有幾回捨得放假?但對於不憂食的就不同,怪不得這麽多人得閒寫詩,元稹的《寒食日》寫到︰「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

今天星期三,美國人所謂的hump day(駝峰日),也就是五日工作天中間的一天,就像駱駝峰突起,熬過星期三,周末在望。大家渴望放假心情可以理解,但且想想,比較古時今天多幸福,就學古人,在假日多與親朋共度生活中幸福的時候,去除心垢,也別忘了洗個靚頭。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