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開學後焦慮增 初中生入課室全身震 過度憂慮疫情要「洗書」 家長多留意早求醫

發佈時間: 2021/09/13

經歷近2年疫情,新學年剛開課,但仍維持半日面授課。有精神科醫生稱重新踏足校園,對不少有情緒困擾或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而言感吃力,甚至加劇其焦慮症狀,有個案出現呼吸困難需攙扶入課室,更有小學生憂染疫而過度清潔,包括洗書包、洗筆盒甚至洗書等;亦有學童因社交困難而更愛在家網授。

醫生提醒,家長如發現子女持續失眠及茶飯不思等,應盡早求醫。

葵涌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鄧振鵬表示,疫情持續近2年,時而返學上實體課、時而留家網授,不少患情緒病學童反映適應感吃力。他引述一名患焦慮症的初中生個案,復課後不願上學致症狀加劇,入校園後感呼吸困難,「全身震,要同學攙扶才入到課室」,需服用藥物及進行心理輔導;亦有小學生本身是焦慮症患者,因擔心染疫,除戴上口罩、眼罩等全副武裝上學外,回家後更過度清潔,包括洗書包、洗筆盒、甚至「洗書」。

不慣面對同窗 網課更自在

而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長期疫下網課令他們更難適應社交生活。鄧振鵬說,有社交困難的學童,上學時因未能跟同學「埋堆」,經常感孤獨,網課反令他感輕鬆及專注學習,故恢復面授令他更難適應;亦有個案屬專注力不足,在家網授期間「無王管」致功課、學習追不上進度,臨近開學時甚為焦慮。

他又指,暑假期間不少學童作息混亂,加上若由幼稚園升小一,或由小六升中一,在學習環境、模式及朋友圈均出現巨變,容易出現焦慮或分離焦慮,尤其是較膽小、過於受保護、有家族病史等的學生。但一般的焦慮屬短暫性,會出現不安、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腸胃不適等,家長可應灌輸正確觀念,「告知子女有負面情緒非壞事,不用屈喺心入面」,但切忌否定子女的想法及感受。

糾正觀念 負面情緒非壞事

他稱,家長對子女的情緒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平日應以身作則,「父母經常表現不耐煩,對子女也是一個(反面)示範」,應多帶子女外出與人溝通,並讓子女參與家中事務,增加責任心及歸屬感。

他續說,但如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包括認知上的扭曲,「任何事都以負面做結論、小事化大」,甚至持續失眠、茶飯不思等,都應盡早求醫。

記者︰謝雅寶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