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葵盛西邨同層12人感染 疑因同處疫境 亞博3員工中招 曾接觸方樹泉檢疫者

發佈時間: 2020/12/07

疫潮散布社區每個角落,接收輕症患者及檢疫者的亞博館亦告失守。衞生防護中心指,亞博館5號和7號館有3名工作人員中招,逾百名檢疫人士要撤走,3人均曾接觸東華三院方樹泉院舍的檢疫者。另葵盛西邨第8座驚現「橫向感染」,5樓共12人中招,當中有單位涉歌舞群組成員,疑公共環境「播毒」,專家促實施居家令,果斷「封樓層」遏疫。而昨新增95宗新症當中,有36宗源頭不明,佔整體近4成。

衞生防護中心指,昨有95宗新症,8宗為輸入個案。87宗本地個案中,36宗源頭不明,18宗涉歌舞群組,9宗涉日出康城第9期地盤。院舍感染續增,東華三院何玉清翠柳頤庭多4院友和1職員確診,累計15人中招;百樂護老院多1院友感染,累計3人確診。另公院內危殆患者增至31人,當中13人均屬歌舞群組。

院友需特別照顧 或扯鬆保護裝備

用作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的亞博館亦不敵疫潮,5號館和7號館均有工作人員染疫。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指,涉事人員包括41歲男復康幹事,他無病徵,上周四取樣後確診;另1名為社署外判護理員,他上周三發病,但3日後仍有上班,在照顧其後確診的檢疫人士時,保護衣破損;另1名護理員上周五有病徵,翌日有上班。

歐指,3人共同特徵,是曾照顧來自東華三院方樹泉日間活動中心暨宿舍檢疫者,因該院已有57人確診,相信3人因工作感染機會較大。他解釋,因方樹泉院友需特別照顧,肢體接觸多,過程或造成保護裝備鬆脫,會再與社署商討加強培訓。而兩館內100名檢疫者將移往3號館,另有逾百名工作人員要驗病毒。

對有消息指,衞生防護中心亦有2名員工初陽。本報向中心求證,至截稿前未回覆。

驚現「橫向感染」 5戶人不熟識

另葵盛西邨第8座5樓有5戶共12人確診,歐指該層有30單位,染疫單位分布在走廊兩側,並不集中,住戶亦不相熟,相信該層有共用設施如升降機掣受污染,或住戶外出時在升降機內中招。雖然有單位涉歌舞群組,但歐指感染單位是橫向排列而非豎向,推斷糞渠播毒機會不大,暫毋須撤離,中心僅在該座派樽取樣,亦未有強制檢測。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指,亞博館感染反映需特別照顧的檢疫者份外高危,因他們無法及時告知醫護有病徵出現,更應採用「3至5日一檢」的頻率反覆取樣檢測,避免在檢疫地點交叉感染。而葵盛西邨亦應實施居家令,短暫封閉5樓,並安排住戶反覆驗病毒。梁建議應設現場介入隊伍,以便及早控制社區爆發。

利園「園中鴨子」 多3廚師染疫

銅鑼灣利園食肆「園中鴨子」多3名廚師感染,累計5人中招。歐家榮指最早確診者為一名試菜人員,其後感染2名廚師,同店尚有2廚師初陽。因感染者集中在廚房,且上周四已停業,相信食客風險不大,未須強檢。

啟德協調道「協興建築」地盤有3人感染,當中2人曾去過日出康城9期地盤,疑「帶毒」感染另1名水泥工,地盤現已停工。另有54歲駐九龍城裁判法院男警確診,他發病後翌日有上班,有警員和法庭文職人員要檢疫。新界指揮及控制中心再多1名48歲男警長確診,他是早前確診通訊員同袍,同中心累計2人中招。機場亦有保安員工家人確診,相關同事要驗病毒。

逾50宗初陽個案中,有涉瑪嘉烈深切治療部男護,他上周五發燒和咳嗽,其母上月底已發病,2人曾共膳,社區感染機會較高;其1名同事要隔離。另有救護員初陽,據悉他駐守牛頭角救護站。

金鐘酒店「奕居」有後勤管事部員工初陽;一田百貨沙田店家品部、及觀塘店壽司部分別有員工初陽,相關店舖均停業消毒;東亞銀行旺角分行有1名員工初陽,分行停業至本月16日。

檢測「甩轆」 陽性病人竟無資料

梁顯利油麻地社區檢測中心「走甩」陽性病人。歐家榮指,上周五有高危群組市民取樣,及後證陽性,惟署方卻找不到其個人資料。歐指一般程序下,在取樣前應留下姓名、電話和身份證號碼,坦言「不知出於甚麼原因」令資料未輸入電腦系統,現亦「無法追查到」,只能呼籲當日曾取樣但未收到結果者,盡快與衞生署聯絡。

聯合醫院亦放走1名發燒病人「上房」,涉事75歲男病人上周五發燒和咳嗽經急症室入院,被送入夜間收症病房,翌日轉入內科和老人科病房,同日呈陽性;9名同病格病人要隔離。

柏立基普通科門診上周二(1日)接收26個深喉唾液樣本後,誤將3樣本遺留在後備箱內,3日後才揭發。醫管局向3人致歉,已重新採樣並證屬陰性。

患者瞞行蹤機場多漏洞 袁國勇:易再爆發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指,本港在每波疫情中毋須封城或全民強檢,已能將病毒株完全清除,即防疫措施如「百分百落實」便可清零。惟現時防疫未做到「滴水不漏」,第4波中不乏高收入階層患者,在確診後拒透露接觸史,增追查難度。機場亦有很多漏洞,如機場的行李盤和輸送帶或受病毒污染,有機會造成交叉感染,隨時在聖誕留學生返港旺季爆發新感染群組。

歐家榮指出,不時有患者無透露接觸史,亦難確認他們是「遺忘」或「故意」不報,惟群組中其他患者的證詞可作佐證,亦可委託警方追查行蹤。

記者︰脫芷晴

編輯:梁偉澄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