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抗疫壓力疊增 恐爆精神海嘯 35歲以下群組最受困擾

發佈時間: 2020/10/16

新冠肺炎肆虐近9個月,港人在長期抗疫下難免感疲憊及精神緊張。有調查發現,港人長期承受高壓的「後遺症」開始浮現,不少人開始出現焦慮、抑鬱等症狀,尤其以35歲以下群組最為嚴重。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若精神受壓卻放任不理,香港恐會出現「精神海嘯」,籲情緒受困的市民宜盡早求助。

長期與疫情搏鬥,除了會出現抗疫疲勞,壓力亦會大增,甚至出現「後遺症」。繼今年8月港大研究顯示,逾3成半港人同時出現抑鬱兼創傷後遺症後,再有兩項調查證實不少港人受嚴重精神困擾,並以35歲以下群組情況最嚴重。

疫下生活模式轉變大

精神健康基金會於8月24至31日進行網上調查發現,在疫情稍緩時,3,898位18歲或以上受訪者中,逾3成人自覺處於高壓,而24至30歲受訪群組中,多達39%人感高壓。該會副主席及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解釋,市民的生活模式在疫情下急劇轉變,社交限制、在家工作或學習、失業或減薪等情況,令未能適應的人易感挫折、孤單,致壓力及焦慮感增加。

另外,東華學院及香港心理衞生會於5至8月,向516位18歲或以上人士進行網上調查,發現較高風險出現焦慮與抑鬱的受訪者分別有40%及37%,而35歲以下群組分別達50%及48%。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服務)程志剛說,或與年輕人在疫情下感到被隔離有關。

多數受訪者不願求助

兩項研究均發現受訪者甚少求助。東華的調查顯示,即使受訪者受精神困擾,但主動求助者不足2成。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調查則發現,18至40歲群組不願求助的主因是不想他人知道。

丁錫全擔心,港人受社會事件及疫情的雙重打擊下,受精神困擾的新症會增加,同時不少舊症又在疫情下取消覆診,隨着冬季來臨或再爆新一波疫情,在壓力繼續積累下,本港恐會出現「精神海嘯」,即短時間內出現大量市民受精神困擾的情況。

2009年確診患焦慮症的Rachel說,疫情下更易將身體不適感放大,「稍為口乾就會擔心中招,見別人除口罩也會好𤷪𤺧,亦會不停洗手等」。幸獲男友及親友接納,並在網上找到同路人傾訴,病情才穩定下來。

丁錫全提醒,現有各種綫上綫下情緒支援服務,籲受精神困擾者應適時求助,有需要時及早求醫。

最怕封關失自由

東華學院署理校長(學術)林德明教授指出,今次調查亦發現受訪者對未來3個月面對的3大憂慮,依次為「失去個人自由」(27%)、「疫情失控」(25%)及「全球經濟崩潰」(24%)。他說,受訪者恐失自由的數據與政治關係不大,因問卷有註明是疫情下封關而失自由。

記者︰李嘉慧

編輯:梁顯庭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