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針對EB病毒癌變 港大新療法盼製疫苗長效抗癌

發佈時間: 2020/10/08

EB病毒可謂是「癌變元兇」,不但可誘發鼻咽癌、胃癌等10多種癌症,每年更導致全球約2%癌症患者死亡。港大醫學院涂文偉教授團隊近日發現針對EB病毒的新免疫療法,通過Vδ2-T細胞外泌體,可靶向狙擊相關腫瘤細胞,更可誘導T細胞「強強聯手」夾擊癌症。團隊冀新療法5年內可在臨床應用,並可望製成長效「抗癌和防癌」疫苗。

EB病毒每年在全球誘發逾20萬宗癌症新症,惟傳統放射治療和化療不但副作用多,亦難根治。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教授涂文偉指,EB病毒已感染全球近95%人,當免疫力低下時,或誘發癌變,如伯基特淋巴瘤、何傑金氏淋巴瘤、鼻咽癌,胃癌和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都與EB病毒相關。其團隊針對「Vδ2-T細胞」作研究,發現該細胞的外泌體(即用於調控細胞間訊號傳遞部分)具有高安全性、易保存和降低成本等優點,可望應用於新免疫療法。

靶向攻擊 兼激發免疫細胞聯手殺癌

涂教授指,Vδ2-T細胞本身有抗EB病毒類腫瘤潛力,惟擴增能力受限,不利普及應用;相反,該細胞的外泌體有相類抗癌能力,且容易在體外規模擴增,更是「納米級」大小,狀態穩定,有利保存和製藥,「該外泌體抗酸性,不受腫瘤導致的酸性環境影響,亦不像細胞般有病變機會,可保證治療有效,且副作用少。」

團隊在植入人類細胞的老鼠實驗中,發現Vδ2-T細胞外泌體不但可提升存活率,更可抑制腫瘤生長。以EB病毒類胃癌為例,注入外泌體的實驗鼠100天存活率達50%,但對照組在80天內全數死亡;且100天內腫瘤體積控制在約0.5立方厘米,而對照組則在第77天因腫瘤長大至2立方厘米以上,而需人道毁滅。

涂解釋,Vδ2-T細胞外泌體「滅癌」原理,就像「GPS」般能定位EB病毒類腫瘤,作出靶向攻擊,避免影響正常細胞,外泌體更持有「鎖匙」能打開腫瘤細胞表面死亡受體的「鎖」,令癌細胞死亡。且研究發現,植入他人的Vδ2-T細胞外泌體,比自體的外泌體更能激發T細胞「聯手抗癌」,療效更佳,亦意味毋須像一般免疫療法般,作個人化配對,可廣泛應用到不同病人身上,大減治療成本。

抗病毒疫苗 望保持5至10年效果

團隊期望在3年內進行人體臨床實驗,冀5年內臨床應用,亦已申請政府資助研發相關「抗癌兼防癌」疫苗,「原理如HPV疫苗般,倘研發成功,抗EB病毒疫苗有望保持5至10年效果。」

記者:脫芷晴

編輯:林子豐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