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青年就業】半數大學生向現實低頭 搵工放棄興趣為先

發佈時間: 2020/05/31

社會一向鼓勵青年應按興趣求職,但有研究發現,6成半人認為自己無法將興趣轉為職業,更有半數人會因為生活選擇主流職業,放棄興趣。有修讀心理學的大學四年級生,因職業環境及經濟考量,最後決定從事「搵得多」的保險業。負責調查的機構建議,青少年服務機構、商界、政府合作建立大型共享平台,創造新行業生存空間。有人事顧問建議,即使從事興趣不大的行業,亦應盡心盡力工作,或能從中發掘感興趣的地方。

由大專生組成的菁研工作小組聯同突破機構在去年3月20日至5月18日期間,於9間大學進行訪問,收回587份有效問卷,當中逾6成受訪者為19至21歲。研究發現,有7成人雖就讀感興趣的學科,但卻對畢業後的前景,如晉升機會、人工等感憂慮,6成半人認為愈了解就業環境,便愈發現興趣不能成為職業;更有5成人會為生活選擇主流職業,放棄個人興趣。另外,大部分人認同大學課程可提升他們的能力,但仍有7成半受訪者認為即使取得學士學位,自己仍不夠職場競爭力。

心理系生為搵錢 決定做保險

今年大四的Henry在中學時以為只要入讀心儀的大學學科,便能找到相關職業。但當他考入心理學系後,才發現該系發展前境不理想。他現時雖仍對學科感興趣並會完成學位,但基於職場環境及家庭經濟狀況考慮,決定從事在社會中更有發展空間的保險業。

而今年大三的阿Dor表示,以前希望長大後成為一名攝影師,但在衡量攝影行業收入不穩、家庭經濟壓力後,最終決定將攝影變成興趣,選擇修讀社工課程並成為社工,但會探索如何將攝影應用於社工的工作中。

菁研工作小組表示,大學生普遍意識學士學位只是求職入場券,而當青年意識到社會缺乏空間發展個人興趣時,便放棄以興趣為先選擇工作;建議青少年服務機構、商界、政府可考慮合作,建立大型共享平台提供網絡、資金、經驗等軟硬件,減低青年在發展創新工種時的成本,以增加他們嘗試創新的動力。

經濟現況差 或更少選擇空間

華生職場顧問董事孫立民稱,今年的經濟情況下料不少人較難就業,或難從事與自己修讀的學科相關的工作,而轉投身其他行業。他指出,即使興趣不大,亦不要主觀地排斥,或抱持「做3個月就走」的心態,宜盡力做和願意去接觸,或能從中找到感興趣的地方。合眾人事顧問總經理蘇偉忠亦表示,以往不少學生在選科時除按個人興趣外,亦會考慮未來出路,「如會現實些,希望讀的那科能搵到錢」。不過面對就業,他建議學生宜在興趣及現實取得平衡,「完全無興趣的行業不宜投身,因難做得長久。」

如何培養對工作的興趣
1.如完全沒有興趣不宜入行
2.應盡力做,把工作當成學習機會
3.願意去了解行業內的資訊及發展,或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4.調整心態及個人能力去適應,勿輕易裸辭
資料來源:綜合受訪者

撰文:胡靜嫻
責任編輯:梁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