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解酒丸效用成疑 藥劑師籲勿盡信

發佈時間: 2019/12/24

喜慶節日難免飲多兩杯,市面上充斥各類解酒丸,聲稱服用後能成為「酒筲箕」、千杯不醉,減低酒精影響等。不過,有藥劑師表示,現時並無大型臨床研究證明解酒丸的解酒作用,市民不應盡信其標榜的功效。並提醒如服用其他藥物,如感冒藥、安眠藥後,也不宜飲酒。

香港藥劑專科學院院長鄭綺雯表示,大部分解酒丸含有人參、葡甘露聚糖、半胱氨酸等成分,等同保健產品,事實上目前未有大型研究證實這些成分有顯著解酒作用,讓酒精排出體外,更遑論可在酒後駕駛。她強調,現時並無一種藥物可完全「解酒」,建議市民飲酒前可食用奶類製品,讓腸胃增加黏膜減緩酒精吸收,飲酒後可多喝水排尿,有助身體排出酒精。若宿醉不適要服用止痛藥,每日最多只可食6至8粒。

服藥不宜飲酒

香港藥劑專科學院認可顧問藥劑師羅俊昌提醒市民,不應以「面紅」程度評估飲酒程度,溝酒飲時如有氣酒更易有醉意。如正服藥的病人,不應每日飲酒,特別是肝病、心臟病患者、心房氈動或裝有人工心瓣的病人,都會服用薄血藥「華法林」,因酒精會與藥性相沖,嚴重可致心臟受損或中風,肝病患者更不應飲酒。如有服用安眠藥,飲酒後更要相隔至少24小時才可再服安眠藥,以免加劇藥性,嚴重可致昏迷。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