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弧形下的深水埗生活

發佈時間: 2019/04/12

「那時我從深水埗開始,沿青山道一直走,最初看到這建築物,最深刻是它的綫條簡潔不花巧,比較摩登,有點像裝飾藝術(Art Deco)的設計,在這區不多。」本地歷史學者高添強長期研究香港舊區,他所說的是正處清拆浪尖的青山道301及303號,一幢弧形轉角唐樓。

上月古物諮詢委員會維持其二級評級,代表業主仍可清拆重建,而業主已在今年1月向屋宇署提交拆卸圖則。古諮會文件顯示,此建築的地舖及樓上曾作皮膚科診所、鐘錶店、髮型屋和培訓中心等,供給民生日常,現在臨街仍有燒臘店、糧油雜貨和玉器舖,人來客往,像穿越回到30年代,然而騎樓下佇着的交通燈和路牌,提示人們轉瞬已過八十年。

回溯戰前華人生活

有見80年代有大批戰前民居重建,高添強在90年代初成為「舊區漫遊者」,跑遍港九街道,記錄戰前平民建築,「當時無論古諮會、古蹟辦或市民都只關心精緻花巧的居所,像廟宇和大家族或殖民地建築,亦很少香港歷史研究者會走到街上。」沒有前人的地圖或資料參考,他沿街信步攝影︰「全部舊區每一條街都行過。」

目前討論焦點都落在它的弧形轉角設計,並與外觀類同的雷生春作比較。對高添強來說這是一葉蔽目,未見它側寫華人生活經驗的角色。「大家討論歷史建築只講外表形狀,因為易掌握和解釋。弧形轉角在十九世紀初的民居已經有,Art Deco在30年代的跑馬地富人住宅也有﹐而雷生春也是有錢人住的,最吸引我的是它能反映當時華人的生活狀態。」

平民住宅博物館

深水埗曾是偏遠之地,在90年代初被規劃成平民住宅區後開始興旺,「當時英國人規劃深水埗是為勞動階層(working class)而設的,戰前市區的中下層華人主要住在像青山道301及303號這類樓宇。」保留建築作為憑證,後人才能想像當時華人的生活環境。

他指出,深水埗由1898年以前的華界墟鎮、歷經平民住宅、住家式小型工場(又稱山寨廠),乃至現在草根階層及新移民居所的嬗變,歷史進程鮮明,直到今天仍可找到二十世紀初以還各個年代的特色建築,是他的「平民住宅博物館」,而青山道301及303號無疑屬30年代的代表。

建築下舖上居,是當年深水埗發展繁盛的綫索,騎樓以六根樓柱支撑,亙於行人路上,形成迴廊,在該區絕無僅有,但它應否稱為唐樓?這是高添強提出的疑惑,「這類住宅的英文一般叫shophouse,若稱作唐樓的話就不能與戰後唐樓區分開來,也有人叫舖屋或騎樓。現在也沒有統一說法。」

撰文︰方晨

攝影︰林良明

美術︰鄧建威

編輯︰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