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靜觀冥想助減壓 禪修課程變商機

發佈時間: 2019/04/12

不少都市人常被失眠所困,但原來愈想入睡,卻愈難入睡,因此要懂得放開「我要睡着」的執念。90後的陳健欣年僅23歲,言行舉止卻儼如「得道高僧」,娓娓道出一番大道理。他去年創辦專注靜觀冥想的「澍洞」,透過一系列禪修課程,幫助港人減壓及找回自我價值。大學未畢業便當老闆,卻從未蝕過錢,營業額更高達6位數字。

「澍」意指「及時之雨」,寄語每個人都有適當空間茁壯成長。近年社會愈趨關注精神疾病問題,靜觀冥想因而冒起,陳健欣嘗試從中糅合哲學論述,在培養學員心理健康時,亦可做到理性思考。

至今未蝕過錢 參加者增長快

大學修讀心理學系,曾與非牟利機構「生活書院」合辦心理健康講座,反應熱烈,為創業打下強心針。最初營運資本僅數千元,由於沒有固定成本,最大花費是場租。「至今未蝕過錢,參加者增長得很快。」他認為,香港人一直欠缺思考空間,社會風氣未普及靜觀冥想,並不代表港人沒有需要。

他曾赴英國牛津大學作交流生,牛津是現代靜觀冥想的其中一個橋頭堡,但主要將靜觀用於醫學上。澍洞則講求自我成長,為做到普及,課程定價比坊間低,「市面上很多課程都由臨床心理學家去營辦,而且小班教學,成本極高。澍洞每班大約30人,收費每堂200元以下。」公司共聘4名兼職員工,每月舉辦6至8場座談會及活動;多數學員年齡介乎20至30多歲,過去一年營業額達6位數字。目前近半新客均經朋友介紹,回頭率達20%。

靜觀指活在當下,不嘗試遏抑任何思緒、念頭,並對腦海內的現象保持覺察的心理狀態;至於冥想則以默靜、靜坐等手法,作精神上的訓練。

職場迷失人生 專業人士學員多

陳表示,遇過的學員中,大多是來自政府、醫護界的專業人士,往往對人生感到迷茫︰「很多人將成功和高薪厚職劃上等號,卻又埋怨工作沒有意義。靜觀冥想有助聆聽內心的聲音,反思社會加諸的價值觀,是否適合自己。」

生活每刻可靜觀 察覺內在感受

靜觀冥想與佛教禪修有淵源,同樣講求注意力集中,最基本是感受呼吸的節奏。為讓人更容易掌握當中精神,澍洞創辦人陳健欣將靜觀冥想融入生活,拓展至禪行登山、禪煮等活動。

「靜觀冥想非常實用,每個人每天都會走路,生活上無時無刻都可以做到靜觀。」他續稱,覺察與思想是兩回事,觀察自己未必需要思考,道理如同當靈魂出竅時,仍能清楚讀到腦部思緒般。「形同分裂出一個思想個體出來,將專注點由呼吸轉移到腳部,觀察自己走路的感覺,從而察覺一直被忽略的內在感覺。」

編輯︰林子豐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