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提升填海建屋規模 壓低發展成本

發佈時間: 2019/03/22

hket.com網站上有「知識庫」,其中一條提到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隨着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產品的平均成本得以降低,固定成本將由更多產品攤分,所以產品的平均成本得以下降,這條道理在日前公布的「明日大嶼」適用。

政府公布明日大嶼等填海工程初步估算,交椅洲人工島、欣澳填海、龍鼓灘填海、屯門沿海地帶發展區,以及交通基建,造地1,000公頃,總成本達6,240億元,填海造地等共花3,510億元,鐵路公路運輸網絡2,730億元。

簡單的道理,鐵路公路已經接駁,是固定成本,如果多填海多建屋?每公頃的造地成本理論上是不是可以降低?6,240億元發展1,000公頃地,平均每公頃要花6.24億元。如果不計鐵路公路運輸,填海及基礎設施,則為3.51億元。

港府去年施政報告,曾提出發展明日大嶼願景,原本計劃是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最多可興建40萬個單位。及後配合土地供應大辯論提出的是1,000公頃填海諮詢,港府調整策略,集中在1,000公頃的填海計劃。

規模經濟效應 建屋愈多愈便宜

所以填至1,700公頃又如何?每公頃填海要3.51億元,填海地成本上升至5,967億元,加上上文提到2,730億元(應該有額外接駁的系統,未有計算),明日大嶼1,700公頃成本填海地成本約升至8,697億元,但填海得到的土地多了,平均每公頃由6.2億元減至5.1億元。

就算要多加運輸費用,達到社會當初猜想的超高成本1萬億元,1,700公頃地,成本是5.9億元,仍然較現時6.2億元要低,這就是規模經濟的效果。唐榮再來做一點簡單換算,以最大建屋量,1,000公頃6,240億元興建26萬個單位計算,平均每個單位造地及基建成本是240萬元。若以最小建屋量計算,亦即15萬個單位,每個住宅單位的成本上升至416萬元,所以建得愈多愈便宜。

換言之,理論上要做到規模經濟,達到一定的大「數量」才能把平均成本降下來。假設花8,697億元可以使填海面積增至1,700公頃,使可建單位上升至40萬個,平均每個單位的單價便減至217萬元。

不管是1,000公頃建26萬個單位、亦或1700公頃建40萬個單位,第一大前提是盡量填最多的土地、建最多的單位,那如何爭取社會支持?

唐榮再次重申,也是過去多次提及推動明日大嶼計劃︰假設全數興建資助出售房屋,變成首置島、居屋島,每單位建築費150萬元,若依上文40萬單位計算,加上地價等217萬成本,平均每單位367萬元,如果全數以資助房屋出售,就以367萬元成本價賣給香港市民,社會願意支持嗎?不用400萬置業應該接受吧。換言之,即使全部變資助出售房屋,全部成本價出售,亦足以全數收回填海土地開發的費用。

即使回到1,000公頃,興建26萬單位,平均每個成本240萬元,加上150萬元建築費,成本是390萬元,就以這個成本價全數成為資助出售房屋賣給市民,港府會否考慮這個選項,變成首置居屋島,爭取社會更大多數的支持!?上文都是簡單數字推論,詳細數據有待專業人士推算,但唐榮相信規模經濟的大原則是不變的。

撰文:《經濟日報》專家樓論作者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