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無人採摘機 自動採茶

發佈時間: 2018/10/12

日本農產業正面臨勞動力老化、棄耕地增加的種種挑戰,開始致力發展人工智能(AI)技術、物聯網,以及無人裝置協助工作。其中有農場採用無人駕駛技術,以感測器取代衛星定位系統,進行無人化採茶,最長可以工作8小時,有助減低對人手的依賴。

據《日本農業新聞》報道,該無人摘採機由松園機工、鹿兒島縣農業開發綜合中心等一同合作研發。使用者可使用無人摘採機駕駛座上的控制版面,選定機器運行的方向,以及採摘的預定範圍(茶樹行列和間距)等資訊,接着只要按下按鈕就能啟動,摘採機就會自動行駛在茶樹旁邊,並於上方採摘。

茶葉額滿後懂自動卸貨

一般以人來採摘,都會再一列茶樹採摘完後,換到另一列,而無人採摘機同樣懂得換通道,當摘採機欲換到另一列茶樹時,將會進行兩段式90度旋轉,中途並不會停機。為了避免蛇行的情況發生,會藉由左右兩側的感測器來確保路程。若採收的茶葉額滿時,機器會自動中斷摘採手續,並往通道移動,卸貨後再回到原先停機的位置繼續採摘。

對於採茶,由於屬於需要高度準確的工作,因此無人採摘機使用感測器,而不採取衞星定位系統(GPS)。據開發商解釋,之所以不使用全球衞星定位系統最大原因在於衞星資訊的誤差較大,茶葉的摘採就算誤差5公分也無法接受,因此選用感測器較為妥當。因此,使用感測器,不僅能提高作業精準度,也不會損傷寶貴的茶樹,自然能維持良好的茶葉品質。

該摘採機早前曾參加南九州市的採茶競賽,人機對決下獲得第一名的佳績。其採摘時速為2公里,但最耗時的部分在於旋轉,因此與有人駕駛相比,速度會稍慢一點。但1小時採摘範圍可達50公畝(接近2.5個維園的範圍),而且可持續8小時工作,比人類採摘員更優勝。

1小時可採2.5個維園大小

除了無人採茶機,日本更有農場使用自駕拖拉機,結合AI技術後,可避免碰撞事故,甚至女性工作者可免除耗費大量體力進行駕駛工作;農夫也採用AI技術拍下並分析農作物葉子,以改善蟲害問題;甚至在部分提取的農場,肢體障礙者更可以透過農用無人機監控農地,保障農作物的生長。

豬面識別技術 提升飼養成功率

除了在硬件的AI發展有突破,在大數據的領域中,不少新興技術同樣應用在農業上。除了人面識別技術,阿里巴巴集團甚至推出「豬面識別技術」,並逐漸商業化。

在阿里早前舉行的「雲棲大會」中,展示出AI通過傳感器監測溫度、濕度、粉塵、氨氣量、氮氣量等,改善豬的生活環境;而在加工過程中也能利用圖像識別技術,精細分割豬肉。例如在國外,豬腳會定期打磨,否則蹄殼深入體內,容易引起炎症,在生產過程中,母豬體質下降,炎症還可能會影響小豬。以往飼養員只能透過肉眼觀察,但現時當AI偵測到某隻小豬咳嗽時,飼養員就會去關注母豬蹄腳是否得到炎症,監察豬隻健康,保障飼養的成功率。

未來20年受AI帶動 中國增9000萬個職位

羅兵咸永道早前發表《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將對中國就業市場產生甚麼淨影響?》的報告,認為AI、機器人、無人機及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使中國未來20年,就業淨增長約12%,相當於增加約9,000萬個就業職位。

報告認為,整體而言,將有2.04億個就業因為新技術而被取代,其中服務業佔7,200萬個、建築業佔1,500萬個、工業佔5,900萬個,農業則佔5,700萬個。但與此同時,亦有2.97億個就業獲創造,報告預料到2037年,中國服務業的就業數量增長29%,建築業增幅達23%,可抵消農業減少約10%就業量的影響,而工業則微增3%。

編輯︰陳展宏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