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值班結緣 經歷生死 男護士與患癌者同行

發佈時間: 2018/05/28

80後註冊護士江家鴻,堅守瑪麗醫院臨床腫瘤科至今8年,難忘入行時遇到一位骨癌病人,並成為好友,半夜互訴心聲,可惜病人最終不敵癌魔離世,形容「他看着我成長,我看着他衰落」;瑪麗醫院爆發霉菌「奇案」,背後協助微生物學家袁國勇揪出「真兇」的正是瑪麗科學主任主管(微生物學部門)陳漢坤。江家鴻及陳漢坤同獲醫管局優秀青年獎。

31歲的江家鴻,讀大學時已到瑪麗臨床腫瘤科任護士學生,發現護士一些細微舉動,簡單如拍膊頭、遞紙巾,對癌症病人及家屬來說已十分重要,激發他潛藏的同理心和愛心,立志成為護士,2010年大學畢業後投身瑪麗醫院臨床腫瘤科工作至今。

臨床腫瘤科護士常要面對一批確診癌症的病人,要掌握心理輔導技巧,降低他們對癌症的恐懼。當年只得27歲的江,認識了25歲患骨癌的「哥哥仔」,兩人成為好友,某晚在病房值班,哥哥仔向他訴說擔憂,他卻不懂回應,之後逐漸學懂如何安慰病人,形容是「他看着我成長,我看着他衰落」。

快速查出毛黴菌源頭

江陪伴哥哥仔接受化療、做手術,年多後,哥哥仔離世,他情感上難抽離,但令他明白「你要投入才可理解病人感受,但不可太投入致不能抽離」。

2015年瑪麗爆發毛黴菌事件,致6名病人受感染,其中2人死亡。當時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擔任調查小組主席,率領眾專家尋找播毒源頭。

有份參與「緝兇」的陳漢坤,回憶調查當日,得知受感染的病人屬不同病房,病人接觸過的床單被鋪疑是病菌源頭,他與同事要在短時間內找出方法檢測被服上的含菌量。他們即時翻查文獻,由於基因測試需時較長,最後決定採用蛋白質光譜儀,2至3小時便有結果,當晚通宵達旦檢測樣本,1至2天內便發現源頭是深灣洗衣房。

編輯:梁顯庭

美術:陳超雄

攝影: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