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設計師:小型戶全球趨勢 200呎黃金比例大解構

發佈時間: 2017/09/15

要數全球最有知名度的香港設計師,蝸居權威張智強(Gary Chang)必是其中之一。他設計有如變形金剛的32平方米(344平方呎)家居,約20年來不斷獲環球媒體報道。

當大家痛苦抱怨香港細樓逼人,張卻正面地指出此乃全球趨勢,且是都市遊牧民族的必然生活模式。

現年53歲的建築及室內設計師張智強,1987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1994年創立建築設計公司EDGE Design Institute Ltd.,其代表作除了他自小已居住的西灣河32平方米蝸居,還有百老匯電影中心、北京「箱宅」等,他亦是李澤楷石澳道木屋的室內設計師。

2.45乘6.4米最佳

張智強指出,發展商在未興建加多利軒前,已聘請其公司研究200呎單位的長與闊最佳比例。「來到如此關鍵的呎數,單位幾長幾闊的比例和平衡要掌握得很好。愈長,牆的面積會增加,但又不能窄到放不下張床;愈闊,窗的面積會增加,但就不夠牆位放家具;我們現在的研究結果,是2.45米x6.4米左右的比例,似乎最理想。」

張智強說,200呎對他來說也是挑戰,因為真是要絞盡腦汁,才能將他堅持要有的家具全數放進去。

不過,張智強還有去到更盡的嘗試,香港設計中心現於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舉行「Confluence.20+」設計展,張智強的參展裝置《Learning from Hong Kong︰Compact Living——a Global Phenomenon》(《借鏡香港︰席捲全球的高密度生活》),由多款家具組裝而成,僅闊0.5米、長7米,共佔3.5平方米,以詮釋壓縮了的生活空間。

蝸居現象普遍

「首爾最新的樓盤單位面積也是約20、30平方米,而且三分一是單身公寓,比例很高,招攬的亦不一定是年輕群體,也包括如配偶已離世獨居的老年群體。」張說,獨居現象全球很普遍,這也是另一造成小戶型走紅的原因。

張智強粗略統計,這8年來最多接觸他們公司希望設計小戶型單位的地產商,是來自紐約和倫敦。

拓闊概念 視家為一整個城市

張智強說,如果他要買樓,不會在香港買一個3,000呎的單位,而會在全球10個城市選10個300呎的單位。

「我近十多年在世界各地留意樓盤,發現各地樓價均便宜過香港很多,如巴黎。其實香港也有很多人買外地樓,那就不會覺得被自己的地方困住,像沒出路那般。」每年約有一半時間在各地接生意做企劃和生活,張智強認為「家」這個概念,可以不斷延伸出去。

生活娛樂向外伸延

「可以視家為一整個城市,有些香港人甚至周末就飛,這樣家的概念就更廣闊。」張智強指出,這涉及環球都市化的趨勢,近年人們的觀點是「我寧願家居很小,也要住在市中心」,尤其如東京等大城市,生活圈是兩小時,但這對香港人而言就難以接受。

「在城市居住,就會想多點機會見多些人,獲得多點城市給你的好處,所以生活根本不局限於『理想家居』中。」張智強說,香港人到處跑,吃飯也不常在家裏,娛樂方面也一樣向外延展。「最近知道有人在會所洗澡,初聽會覺得很誇張和好笑,為節省水電費去到好盡,後來想想,其實未嘗不可,家居空間小,會所空間大,亦可增進鄰里感情。」張說,將來會所的趨勢,不是要豪要靚而設施常沒人去用,反而應構思作為家居的延伸,給予你家居無法給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