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學習過程非缺點 走出自以為是 勇敢認錯

發佈時間: 2017/09/15

每人都試過犯錯,作家凱薩琳.舒茲(Kathryn Schulz)認為犯錯是人類的本質,人們不應該生活在自己的「自以為是」中,否決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反之要去承認錯誤,離開自我感覺良好的區域。

凱薩琳表示,大部分人都不願去思考錯誤的價值,盡可能避免犯錯,若一旦犯錯,都會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對的。她認為犯錯並非人性中難堪的缺點,它是人的本質,不可克服或消滅,因此人們會瘋狂地想找出解答,這種尋找的衝動,便是生產力和創造力的來源。

不思考犯錯 社會大問題

凱薩琳指人們構成「自以為是」的感覺是有原因的:第一是因為人們在大部分時間裏,身體沒機制提醒自己錯了。第二是文化的影響,小時候若有同學的成績很差,那時你已經懂得如何去評論,如「笨蛋」、「不做功課的壞學生」,你意識到,若要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就不要犯錯。因此當人們發現自己有可能犯錯時,就會一直堅持己見,令自己感覺聰明和可靠,不要變為失敗及有問題的人。

凱薩琳指他們會認為自己的信念和真實是一致的,慢慢不再思考自身有否犯錯時,將會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它會令我們無法防範錯誤、彼此仇視,更重要是錯失了身為人的珍貴意義「想像」。凱薩琳指,人們透過心靈之窗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時又希望別人的窗亦是一樣,與自己有一樣的觀察,但這樣的人生,凱薩琳認為會非常無聊,而且指出心靈的神妙之處是去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去想像自己成為他人,發覺想像的不同。

凱薩琳指人們看節目時,都喜歡故事轉折、結局令人驚訝的,人們都喜歡在故事裏看到犯錯,她認為故事之所以轉折,是因為人生就是如此。她建議人們若想找到想像的力量,便需要離開那個自我感覺良好的泡泡,望看四周的人和事,真心地說出:「我不知道,或許我錯了。」

http://www.ted.com/talks/kathryn_schulz_on_being_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