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兩失聰女 誓圓教師夢

發佈時間: 2013/09/02

新學年伊始,兩名全失聰女生獲香港教育學院破格取錄,成為首次有聾人修讀教育課程,並展開校園新生活。他們希望畢業後成為教師,實行「聾健合教」,打破聾人難當教師的命運。

現年39歲的潘頌詩及24歲的魏美珍,今年破格入讀教院三年兼讀制的教育榮譽學士(特殊需要)課程,成為該校首批以手語為母語的聾人學生,將來有望成為「聾老師」。但聾人老師要在主流學校教健聽學生,乍聽似是難以想像。

其實過去六年,頌詩一直透過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在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教數學、英文及手語班,她負責的班別有六個聾學生,其餘24名為健聽學生。

頌詩笑言,首年她教小一,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性高,故很快適應。該校採用「手語雙語並行」教學模式,頌詩會與一名健聽老師合教,上課時他們大多運用電腦投影片,健聽老師進行解說時,或她用手語說故事時,對方便充當繙譯。

手語雙語並行

獲年幼學生接受是欣喜的事,但「聾健合教」的方法始終需要拍檔配合。頌詩坦言,合作初期曾有健聽教師指自己已經很忙,沒有時間一起備課,寧願自己一個人任教;又或只將所有聾學生的教學工作分配給她,令她倍感難受。

不過,慢慢有健聽學生或透過簡單的手語,或透過寫字條,主動向她發問問題,當學生們也衝破了聾健之間的隔膜時,她與教師拍檔也逐漸建立了合作默契。

頌詩本身已獲全球首間聾人大學─美國嘉路達大學的數學學士學位,入讀教院是想提升教學技巧,教授同時患其他殘疾如自閉症、學習困難及過度活躍症等聾童。她透過手語繙譯員說:「雖然我是聾人,但也可以教書,只是媒介用手語。我都教過健聽學生,學生亦慢慢接受,希望社會明白,聾人不需要同情,只想要一個公平機會。」

修畢課程 有齊專業資格

負責與教院商討會否破格取錄聾學生的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指,一般聾人較難取得專業教師資格的相關學位,故多數只能當教學助理,當發現教院有心栽培殘疾人士成為教師,她稱:「今次她們修畢教院的課程,就有齊專業資格,可申請學校的教席。」

協助更多聾童取得資源

與頌詩一同入讀教院的魏美珍,原本是平面設計師,惟工作兩年後發現,縱然她的實力獲同事肯定,但修圖期間涉及大量繁複的文件溝通過程,令要靠「寫紙仔」與人溝通的她吃不消,遂決定接受新挑戰,透過當教師協助更多聾童。

美珍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修讀設計後,曾加入一間具規模的設計公司。她指每項設計都要經多次修改,與同事需靠文字交換意見,「過程真的很辛苦。」

經歷兩年寒暑後,年紀尚輕的美珍希望轉換環境,偶然看到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聘請聾人教師,她成功獲聘,過去一年她在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協助教授中、英、數,並在音樂和普通話堂找聾學生作抽離輔導。她指聾人長大後一般難找工作,希望協助更多聾童取得資源。

聽障生入高等院校 機會微乎其微

本地資助高等院校取錄聽障學生的數字,可謂微乎其微。除了香港大學,其餘各校每年平均取錄約二至六名聽障生,亦未有完全失聰而依靠手語的學生記錄。

據各大學回覆本報的查詢,過去四年,港大和浸大分別錄取了59名及15名聽障本科生,平均每年分別取錄約15人及四人;理大在過去三年共收18名聽障本科生,但三院校均表示,未有完全失聰的學生記錄。

另外,城大和嶺大在過去三年,分別收了七名及五名聽障本科生;教院在過去兩年,共收18名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但未有分類其中聽障生的人數。中大則表示,現有七名聽障本科生;科大至截稿前仍未回覆。

而公開大學在過去五年,就錄取了七名聽障全日制課程學生,其中二人屬極度失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