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時事雙對論 樓市辣招 撤不撤辣?

發佈時間: 2013/10/08

林大輝:轉移視綫自欺欺人

樓市「辣招」藥石亂投,中下階層市民置業仍然望天打卦。政府推出「買家印花稅」(BSD)、加強版「額外印花稅」(SSD)和「雙倍印花稅」(DSD),原意是為熾熱的樓市降溫,優先照顧有需要之永久性居民置業,結果樓市交投量大跌,但樓價仍處於高水平,小市民根本無能力買樓。

政府盲推「辣招」,遏抑需求來掩飾房屋供應不足的事實,是企圖轉移視綫、自欺欺人,不但無助市民安居樂業,更一手摧毀「香港自由市場」這塊金漆招牌。

要從土地供應着手

政府聲稱,要決心維持樓市健康平穩發展,在樓市回復正常情況前,無意「撤招」或「減辣」。

這句話明顯有謬誤,因當局由始至終都沒有清晰的指標,交代樓市在甚麼情況下,才算回復至正常,令一心想置業、換樓的市民大失預算,無從計劃其安居大計。

要解決房屋供應問題,政府必須積極從土地供應的源頭着手,興建更多公屋、居屋,亦可考慮推出按揭優惠措施,提供信貸擔保計劃,以及優化村屋政策,釋放更多用地,協助中下階層人士上樓,這才是對症下藥的做法。若樓市被辣招逼瘋,令樓價進一步下挫,負資產年代再臨,便後悔莫及。

經濟損失 不可預測

不過,政府為求增加土地供應起樓,已不止一次試圖「盲搶地」。繼意圖把前李惠利學院興建豪宅,早前有報道稱,政府打算在粉嶺高爾夫球場興建低密度豪宅,如果屬實,確是一大諷刺。因上層市民根本毋須政府協助置業。政府應盡快撤回「虛招」,集中火力協助中下階層人士、劏房戶上樓,縮短公屋輪候時間,這才是負責任之舉。

另外,DSD打擊「非住宅物業」買賣,包括工廈、寫字樓、舖位、車位等,偏離了調控住宅樓價的原意,窒礙投資者的投資意慾,破壞行之已久的自由經濟模式。他們或因而轉到其他地方投資、定居,一去不復返,對香港經濟造成不可預測的損失。

總括而言,若政府一意孤行,掩耳盜鈴,欠缺數據和理據,去證明辣招可真正協助香港永久性居民置業,且不接受任何修正,實難以爭取議員支持通過法案。

(編按:標題及小題為編輯所加,內文亦有刪節。)

蔡涯棉:非常時期非常措施

近日社會對「雙辣招」的討論再度升溫,有立法會議員計劃就買家印花稅提出修訂,而較早前由地產代理業組成的辣招苦主大聯盟亦向政府表達行業的艱苦,希望政府能「減辣」。

究竟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推出後,香港樓市是否穩定下來,措施是否收到一定的效果?相信這是社會最關心的問題。

自今年二月下旬雙倍印花稅推出後,結合去年十月底推出的買家印花稅,樓市確顯著降溫,物業成交宗數下跌近四成,境外買家及投資者均大幅下降,樓價亦穩定下來。

辣招對用家衝擊輕微

根據財經及庫務局近日向立法會提供的數據,今年四月份(主要反映三月份成交)至七月份購入物業的投資者(以擁有一所或多於一所物業的買家)的數目較出招前減少接近60%,反映投資者在「辣招」下已大幅減少。與此同時,首次置業及未持有其他物業的用家在辣招推出後的成交宗數與出招前相若,反映辣招對用家的衝擊輕微。另一方面,自去年十月底買家印花稅推出後,內地買家亦大幅減少,辣招的效果顯著。

雖然「雙辣招」推出後成功冷卻亢奮的樓市,令內地買家及投資者大幅減少,但有部分社會人士認為辣招只是令成交數目減少,樓價並無下跌,措施對置業人士沒有幫助。我們要想深一層,若政府沒推出「雙辣招」,樓價會否大幅飈升,令置業人士更望樓興嘆。

撤招將有更大泡沫

有不少商界及業界認為「雙辣招」會影響地產及相關行業,令失業率增加,對香港經濟有負面影響。這些觀點是有理據的,「雙辣招」確實會有副作用,但政府處於兩難之中,若政府在供應嚴重不足下及樓市仍未完全穩定下「減辣」或「撤招」,樓市有很大機會會再度亢奮,樓價會再度大幅飈升,屆時,地產市場及金融市場將形成更大的泡沫,一旦爆破將對香港經濟造成重大的損害。

香港房屋的核心問題在於供應不足。新一屆政府致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以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在供應未充足及樓市未穩定前,「雙辣招」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當房屋供應充足及市場穩定後,政府就有條件逐步「減辣」、「撤辣」。

(編按:標題及小題為編輯所加,內文亦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