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大腦杏仁核大小 主宰你自私或無私

發佈時間: 2017/03/10

人皆自私這種說法,古已有之,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Abigail Marsh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性格是自私抑或無私,皆取決於大腦中杏仁核的大小。一位願意捐腎予陌生人的人,腦袋構造是否與眾不同?

Abigail Marsh於19歲時遇上車禍,在生死關頭一刻,一名陌生男子出手拯救了她,更替她維修好損毀的車輛,自此觸發了她研究人類無私利他的心理機制,探討為何有些人如此善良。

社會進步 展同情心價值

Abigail以逆方向出發,從社會上被視為冷酷無情的精神病患者着手,探討他們為何會傾向利用一些反社會甚至暴力行為解決事情。研究發現,精神病患者皆擁有三個相同特徵,他們雖對於感受別人的情緒並沒有遲鈍的表現,卻難以感受他人的痛苦,並且對辨識恐懼的臉部表情有障礙。恐懼的表情是產生同情心的誘因,要分辨出恐懼表情則有賴大腦中的杏仁核,而精神病患者的杏仁核卻比正常人少18至20%。

相反,Abigail發現充滿同情心且樂於助人的人們,他們的杏仁核比常人大8%,令他們更善於感受他人的恐懼,更能偵測到別人的痛苦情緒。而且他們的「利他行為」並不只局限於自己的親朋好友,更會延伸至社交圈以外的陌生人,器官捐贈者正是例子之一。然而他們卻認為自己的善舉是正常不過,沒有甚麼特別之處。

雖然現今社會指「世界變得更糟糕、更暴力」,但Abigail認為這只是建基於人們只能在能力範圍內,關心所知正在受苦的人們。她指出,心理學家史迪芬.平克等學者的研究亦發現,人們愈來愈難接受自己人際圈以外的人們受到折磨,例如虐待動物、家庭暴力及死刑等事情逐漸受到人們關注。因此,Abigail認為隨着人類社會的制度、文化、經濟的進步,人們移除自我中心及擴展同情心的能力也會逐漸增加。

http://www.ted.com/talks/abigail_marsh_why_some_people_are_more_altruistic_than_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