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立志當紋身師 中學生拍片訴心聲

發佈時間: 2016/11/25

青少年在成長冒,常有想法難以跟父母啟齒。但透過影像,孩子可向至親盡訴心中情,打開彼此隔膜。60名本港青少年參加了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舉辦的製作營,學自製短片,當中5人作品更入圍國際賽事,15歲已立志做紋身師的澤銘,透過短片讓媽媽媽支持他追夢,他已前往荷蘭參賽。

15歲的陳澤銘,在他的短片作品《紋身師。紋身Free》中,他專心繪畫紋身圖時,不停遭碰撞、白眼,正正反映社會對紋身的負面觀感,但他仍堅定表白要成為紋身師的夢想。片中讀白說:「社會有太多束縛,只有紋身可以釋放自己。」繪畫,讓他紓緩心中壓力。

澤銘小六時,不經意見到一幅海星紋身圖案,自此對這門藝術着迷,自中二起嘗試繪畫紋身圖,成績平平的他,畫圖讓他多了一個人生目標。他說:「很多人認為紋身就是『飛仔』,但我認為擁有紋身的人只是一張呈現紋身師手藝的畫紙。」

可是,來自單親家庭的澤銘,自小六起就由母親獨力撫養,母親寄望他能當醫生或律師,更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對他的夢想反感,「她覺得做紋身師難維持生計,說『跟做乞丐沒分別』,還說紋身會弄髒身體,我倆不時會因意見不合吵架。」

但一段短片,卻稍稍改變了母親看法,母看過他有機會獲國際獎項的短片後,讚拍得幾好。並指已跟母親坦白18歲之後就會去做紋身師,雖然母尚未完全接受,但仍支持他「有夢想就去追」。

黃衣為暖色 象徵家庭溫暖

另一名入圍者阿峰的短片作品《慣裳》,他以自身經歷,在片中更換多套不同款式的黑色外套,象徵他因家庭問題,乏人照顧,才17歲已轉換過7個不同的寄養家庭等。片段中,他把一名女子身上的黃衣,丟在地上,轉頭離開,最後脫下黑衣,折返再撿起黃衣。阿峰解釋家庭應該是溫暖,正好用屬暖色系的黃色代表,丟走象徵家庭的黃衣意味他三番遭家庭拋棄但最後仍撿起黃衣,是因他想告誡天下父母,每個孩子都應得到家人的愛。

其他入圍作品,還有陳穎童的《記憶》、林煜龍的《包袱》及Muhammad Faizan Fakhar的《爸爸我來了》。

5港生赴荷蘭國際短片賽

UNICEF倡議經理馮素霞(Sofia)指,今次已是連續第4年透過短片項目,鼓勵青少年將成長經歷製作成短片,在五天的日營中,他們完成構思、拍攝及剪接,其中5名學生的作品更打入國際「青少年一分鐘短片大賽」15強,他們已出發到荷蘭出席頒獎禮及訓練班。

5名港生將會與荷蘭、烏克蘭、阿塞拜疆、塔吉克的青年競逐國際獎項。Sofia指去年有2名港生首次入圍該比賽,是次港生入圍人數創高峰,反映國際認同港青少年狀況的社會獨特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