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傳承人舞火龍逾半世紀

發佈時間: 2016/04/08

長240多英呎的火龍,每年中秋都會在銅鑼灣舞動,吸引大批遊人圍觀。大坑坊眾福利會去年投得大坑書館街12號保育項目,計劃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料2019年中可運作,屆時將有3D視像等,將舞火龍的現場感展現,亦會設社企餐廳。

現年70歲的輝哥於6、7歲時已參與舞花燈,15歲起開始舞火龍,參與舞火龍逾半個世紀,不論是紮龍、舞龍、甚至紗燈組、音樂組等,他也瞭如指掌。「20多歲時我已被選做總指揮,初時其實不太願意,但長輩將全部東西教我,怕我記不住又幫我抄低。」於是,輝哥便擔起這個重任,所有關於火龍的事也親力親為。

2012年底,他憑着豐富火龍知識和精湛技藝獲國家級文化部認可,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龍傳承人,是香港四個同類項目中唯一一個傳承人。

相傳舞火龍為抗瘟疫

大坑舞火龍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大坑在1880年有瘟疫為患,不少村民染病喪生,輝哥稱,「當時有客家老前輩得菩薩報夢,着他們在村中舞火龍及燒鞭炮,之後瘟疫便消失了,自此大坑每年中秋節前後三晚,都會舞動火龍,祈求上天降福解災。」

整條火龍製作需時約一個月,動員二十多人,「首先龍頭要用藤屈成骨架,龍身用粗竹組成,再鋪上十多擔堅韌的珍珠草,最後插上二萬四千多支香。」輝哥介紹火龍製法,「上草最考技巧,不能太緊又不能太鬆,還要考慮草的乾濕程度。」

舞火龍可說是陪伴輝哥成長,「我爸爸在大坑長大,亦曾舞龍,我希望將這個傳統代代相傳,若無人參與就會消失、被遺忘。」

文化館料2019年運作

輝哥有份參與的大坑坊眾福利會去年成功投得大坑書館街12號保育項目,並計劃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預計2019年中開始運作,其中會有3D視像及互動形式將舞火龍的現場感展現,亦會設以火龍為題的社企餐廳。

大坑火龍文化館主席羅詠詩指,對中標高興,又指申請過程不易,「要向當局匯報多次、製作模型等,經多次修改才成功從六、七份標書中突圍而出。」她希望將大坑火龍文化普及。

攝影:陳偉能

記者:王斯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