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立法會議員提到年輕人難以達成首次置業的願望,而政府有何措施協助年輕單身人士或夫婦置業?包括何時會把銀行按揭成數上限回復至7成,以及把按揭保險最高成數回復至9成。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回應時指出,目前樓價水平仍然與市民的負擔能力脫節,如果看今年第一季巿民置業負擔比率達到59%,仍然遠高於1996年至2015年20年長期平均數的46%,政府現時無意放寬或撤銷需求管理措施,亦無意放寬雙倍從價印花稅下為「先買後賣」換樓人士而設定的6個月換樓期限。
張炳良:無意放寬換樓期限
而政府會繼續保持警覺,並會審慎參考一系列指標,包括樓價、巿民置業負擔比率、物業成交量、住宅供應、本地和環球經濟變化等,密切監察樓市動向和不斷變化的外圍形勢。
協助年輕人置業這個課題,這讓唐榮想起「首次置業貸款」,又或讓年輕人借得輕鬆點,經常被提起,似乎有此貸款,幫助年輕人上車便可解決問題,現實卻是,在不適當時間推出這類刺激需求措施,很可能弄巧反拙。先看看首次置業貸款的歷史,1998年推出首置後的十年,2008年一份文件提到:
逾8萬申請 3.3萬宗獲批
「首次置業貸款計劃」由1998年4月開始接受申請,旨在協助市民自置首個居所。政府經立法會通過批撥180億元,向3萬個家庭提供最高達60萬元的置業貸款。該貸款計劃自1999年12月起,推展至非長者單身人士,最高可獲貸款達30萬元。至2002年3月底停止接受申請。根據房協提供的資料,上述期間共接獲80,007宗申請,當中共有33,433宗申請獲得貸款,總貸款額約為148.5億元。餘下的46,574宗申請因為不符合申請資格或申請者沒有完成申請程序,所以不獲貸款。
截至2008年10月中,首置下的33,433宗貸款個案當中,已完成還款的有15,599宗,但當中約一半在還款期間曾出現拖欠還款的情況。現正按時還款的有15,155宗,而當中亦有約3成過往曾出現拖欠還款的情況。其餘的個案,有846宗拖欠少於6個月的還款、360宗因為拖欠還款多於6個月而正被房協透過法律程序追討欠款,而餘下的1,473宗是已破產的個案。
推措施助置業 需步步為營
港府現時調控樓價的手段,主要分增加供應和遏抑需求兩部分,供應正逐步增加,而首置屬於增加需求、刺激置業需求的措施,其實與政策方向相違背。過去一段時間,港府規管樓市期間,亦曾推出刺激需求措施,當中白表免補地價購買居屋公屋最引起市場爭論,居屋第二市場成交增加及價位上升,究竟是跟隨樓市上揚還是受計劃刺激,一直是人言人殊。而首置貸款,更直接是在沒有增加單位供應的情況下,由港府把資金輸入市場,增加需求。
1997年樓價高企,各方要求政府幫助市民置業,到1998年推出,卻遇上經濟樓市周期逆轉,政府是助人上車還是累人上車變負資產,甚至破產收場?
2015年樓價高位,提供首置貸款或輕率放鬆貸款,2016年樓價回落中,港府可能更需要步步為營。
撰文:《經濟日報》專家樓論作者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