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嘟嘟八達通 港童學理財

發佈時間: 2016/01/29

理財不單是成人課題,教孩子正確理財觀同樣重要。電子貨幣愈來愈普及,小學生每日搭車上學、學校小賣部買零食等,都可用到八達通,加上有學校要用個人八達通卡點名,家長難免要將八達通交予小朋友自己保管。若小朋友欠缺理財觀,家長又將八達通增設自動增值,小朋友便等同擁有一張信用卡般方便,隨時「嘟」出數千元。

保良局生涯規劃及理財教育中心主任莊子霖早前便收到一個案,家長給子女一張有自動增值功能的八達通,該學生以為該卡沒有限額,當作信用卡般使用,買零食請其他同學吃,怎料「嘟下嘟下」,不知不覺間便花掉2,000多元。家長收到帳單後才發現事件,嚇得一度將八達通充公,後來經社工輔導下,才重新教導該學生慎用八達通,並取消自動增值功能。

自動增值 孩子變大花筒

莊子霖坦言,很多家長沒教導小朋友使用八達通的正確方法。以往家長給小朋友現金作車錢及零用錢,小朋友知道不慎花多了便沒車錢回家,現在用八達通容易將餘額當作是零用錢,未必會計算花費多少。「電子貨幣最大問題是令小朋友感覺不到甚麼叫有限,他感覺不到錢愈來愈少,直到八達通嘟至負錢才知花多了。」

親子理財心得

早前花旗集團與保良局推出學校理財教育計劃,部分參與學校派發「家庭進支表」工作紙予小朋友,奚太和李太都覺得教小朋友記帳是個不錯的方法,至少讓小朋友知道「原來家長平時花這麼多錢在自己身上」,自然會知慳識儉。

親子合製 餘額表學理財

莊子霖認為代小朋友保管八達通未必是最佳辦法,他到學校舉辦理財講座時提到,「小朋友長大後遲早要用電子貨幣,與其不讓他們接觸,不如及早讓他們學用。」

莊子霖教家長製作與進支表相似的「八達通餘額表」,讓小朋友每天放學回家後填寫當日八達通花費及餘額,「這樣他們會知道原來八達通的錢會愈來愈少,自然不會亂買東西。」

他覺得最理想的情況是「車錢歸車錢,零用錢歸零用錢」,小朋友八達通內的錢只可用作搭車,而零用錢則另外再付現金。小朋友熟練「八達通餘額表」後,家長便可讓他們嘗試幫忙做家庭的「收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