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避痘」種人痘 清朝抗疫經驗談

發佈時間: 2022/02/10

「避痘」種人痘 清朝抗疫經驗談

新冠肆虐,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與疾病抗爭的歷史,值得溫故知新。和新冠病毒一樣,天花也是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但病毒生命力明顯頑強得多,存活逾一年。今天病毒學家根據生物對人類、動植物造成的傳染性和破壞性,設立生物安全等級國際標準,最高的4級實驗室,研究最危險的病原體,天花和伊波拉就是4級,新冠和愛滋病等只屬3級。天花肆虐了數千年殺人無數,據報18世紀奪走歐洲1.5億人生命。英女王瑪麗二世,法王路易十五都死於天花。不過,它終於成為迄今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種傳染病。

天花何時傳入中國,已不可考。有說東漢時期天花就隨當時交趾(今天越南)戰俘傳入,因為是俘虜帶來所以叫虜瘡,或痘瘡,至明末這種病毒已遍及中原。千多年的肆虐,中原漢人雖積累豐富經驗,死亡率仍很高。天花在古代肆虐以清朝最猖獗,我們今天緊張抗疫,清朝應付疫情又有甚麼板斧?

1656年北京,兩歲的愛新覺羅‧玄燁輾轉病榻,命懸一綫,他後來康復且繼位,就是康熙。他染的是天花,無藥可治,能否撑下來全靠抵抗力及運氣,僥倖不死面上也留痘疤。康熙父親順治帝亦染天花,死時僅24歲,臨終前選人繼承大統,昨天我亦提到他聽取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意見,揀了8歲的玄燁,正是因為玄燁出過天花終身免疫,不會再出事,因為這些麻子,才能夠坐上龍椅。滿清與明朝爭天下,發迹於寒冷之地時沒有天花,但南下中原日久染天花的滿人愈來愈多,就像和天花交手上千年的漢人。滿清何等威猛,被天花一擊即潰,很多大人物死於天花,除了順治,慈禧太后兒子同治皇帝也是;除了康熙,同治父王咸豐也出過天花。

清朝連一國之君都中招,還不止一個,11個皇帝4個出事,可以想像當時人心惶惶程度比今天香港高幾多。當時對付天花依然沒有辦法,只能隔離。除了隔離患者,還有叫「避痘」的安排,就是健康的人遠離人群躲避天花感染。清朝初年北京城內天花流行,連皇宮都是「感染處所」,稍有類似病徵的百姓被驅趕出城,連皇帝達官等都「走得摩無鼻哥」,不用圍封自己鬆。順治多次到塞外避痘,玄燁一出世就由保姆帶去紫禁城外的避痘所,即今天的福佑寺,搞到他日後自稱欠缺父愛母愛,但也避不過天花,照樣中招。

康熙重視防疫 推動種痘制度

正正因為康熙中過招,曾經歷「天花驚魂」,意識到天花對清朝的威脅,於是更重視防疫工作。他在北京設立專門的「查痘章京」,對出洋回國者,官府查閱其有無痘發,此制度一直沿用,查痘範圍擴大至來華商船,發展為中國最早的檢疫制度。在他主導下,太醫院成立痘疹科,廣徵名醫加強對付天花。為減少播疫,香港最新只准最多兩戶人聚集,康熙當年一度中止外藩入京覲見。

除了各種隔離措施,也有預防天花措施,當年種牛痘未發明,但中國人創了種人痘,據說北宋初年已有,就是把帶有天花病毒的患者瘡痂磨成粉,吹進或放入未出痘者鼻腔,讓其感染輕度天花產生抗體,康復後從而獲得終身免疫,有點像打新冠疫苗,但目前打完新冠針仍有機會受感染,但可減重症及死亡率。

清代種痘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康熙很重視,推動建立宮中皇子們的種痘制度,等於我們去打新冠疫苗,但並非全民有得打。清宮檔案中有《阿哥種痘檔》,皇子種痘過程神秘頗具儀式感。我們打新冠疫苗可預約,當年必先按皇子生辰八字,查好種痘吉時,奏請皇帝,然後在紫禁城或圓明園密室內進行,密室嚴禁透光,旁邊還供奉各路藥王、藥聖,所謂痘疹娘娘、痘兒哥哥等。

種痘小組由太醫太監組成,24小時監護,一直等到「阿哥」平安度過感染期,走出密室。康熙亦在八旗的社會集團中推廣種人痘,康熙年間歐亞等國更派人從清朝學種痘。

大約百年後,英國醫生詹納(Edward Jenner)做出全球天花預防革命性突破︰種牛痘,比人痘有效及風險小,被喻為西方「免疫學之父」,雖然比中國人開創的人痘免疫接種遲很多。小小的天花病毒,是清朝心腹大患,康熙戰痘有功穩固江山,他在《庭訓格言》中自豪說︰「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今邊外四十九旗,俱命種痘。凡所種者,皆得善愈(同癒)。」從當初懼不敢進,到後來皆得善癒,說明天花受到遏制。不過後來清朝固守祖宗人痘防治,不接受洋人發展出並傳回中國的牛痘疫苗,類似心態似是王朝氣數將盡象徵。

上世紀中,世界衞生組織在全球開展滅絕天花運動。和新冠不一樣,天花只有人類一個宿主,當人人種牛痘,天花再也沒有生存空間。1980年,世衞正式宣布全球消滅了天花。新中國成立前後天花仍然流行,1950年起全國強制種痘,12年後中國再無天花。

人類與天花的漫長鬥爭,與各種疫症的鬥爭,是長期而艱巨的,惟有以健康及衞生生活方式,大家眾志成城,以科學態度應對才能成功,而不是固執或迷信。古人種痘供奉各路藥王、痘疹娘娘,我們打針不必送復必泰寶寶或科興吉祥物,打針是科學,只要措施得當,天花也可戰勝,何況新冠!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