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是可忍孰不可忍 「千祈」不要咁「求其」

發佈時間: 2021/12/15

是可忍孰不可忍 「千祈」不要咁「求其」

昨天談到南京大屠殺,有人或者會用「是可忍,孰不可忍」來形容日本侵華行徑,不過考究起上來,這個形容其實並不一定貼切。昨天的文章中,我亦介紹了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她在1997年出版的《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被喻為人類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改變了英語世界沒有南京大屠殺詳細記載的歷史,令美國乃至西方世界不單知道猶太人被屠殺,也知道了中國人曾被日本人屠殺。

「純如」此名字,出自《論語•八佾(粵音︰日)篇》,取純正和諧之意;而耳熟能詳的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同樣出自《論語•八佾篇》,是《論語》20篇中的第3篇。「是可忍,孰不可忍」前一句是甚麼呢?是「八佾舞於庭」,全句原來是「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以有不同解釋的。

那個時代大概在公元前400多年,處於春秋末期,周朝王室衰微,社會處於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當中。諸侯國之間擁兵自重、互相攻伐,不再禮遇天子,諸侯國內部也多人覬覦君位。違犯周禮、犯上作亂、僭越規制之事屢見不鮮,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當王帝無到,視制度如無物。當時諸侯國魯國卿大夫家族之一的季孫氏,用八佾舞於庭院,是典型破壞周禮的事件。

佾是古代音樂舞蹈陣式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八佾的陣式,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孫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即只配享有三十二人的四佾樂舞,而他卻明目張膽越級,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裏,甚至自比周朝天子,在自家庭院用八佾的舞者排列進行祭祀。

這位季孫氏「咁把炮」,皆因有份操縱當時魯國朝政大權,國君實際上已在他控制下,權勢滔天。他放肆地在家中安排八佾這個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大型舞陣,嚴重違反周禮。孔子最講禮,對於這種破壞周禮等級的僭越行為並不苟同,因此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然而要搞清楚的是,這兒的意思,並不一定是孔子「嬲爆」,覺得自己不能夠再忍了,「佢好㷫」。

另一種解釋,孔子實際的意思是︰「(季孫氏)在家中庭院,用八佾奏樂舞蹈,這樣的事情,他都忍心做得出來,還有甚麼事情是他不忍心做的呢?」意思即是孔子並非對季孫氏之舉忍無可忍大怒,而是指這種僭禮的事,別人不敢做也不忍心做,季孫氏居然做了,由此推斷他將來「有咩做唔出?」,會有更加不堪的僭越之舉。果然,孔子是對的,後來季孫氏驅逐魯國國君,攝行君位。

兩種解釋其實沒有哪一個才是對,都合理的,我個人看法比較接近後者。我覺得孔夫子對季孫氏僭禮是慨嘆,而非忍無可忍動氣,並非像我等凡人因忍不了而氣憤激動,如果真如此,豈非孔子的修養有問題?孔子忙的是聖賢之道,根據其為人修養,我估不至於「不可忍」。他表面上看起來亦像是批評季孫氏「有咩做唔出」,實際上在分析並點出事理,教育弟子要警惕,做事從修身做起。

多三思多求證 忌人云亦云

多讀《論語》會發現,其實頗多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出自這本書,還有例如︰見義勇為、敬而遠之、當仁不讓、四海之內皆兄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可見《論語》對中國人的語言乃至精神世界,影響之深。

除了推崇《論語》,寫今天文章,另一用意在於分享一個感受,就是在香港這種急速城市生活當中,我們沒有時間深究身邊很多東西,於是只有人云亦云。然而,人云亦云,唔多穩陣,一不留神,跣低呻笨;顧住搵食,顧不了是非曲直,咁就弊。我過往也不時出錯,惟有多三思、多求證就是了,囫圇吞棗,千祈唔好。

那麼,「囫圇吞棗」又何解呢?「囫圇」是整個的意思,整句就是解整個棗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對事物了解不夠便含糊接受,不求甚解之類。

至於「千祈」的「千」,即類似「千萬」之意,「祈」求不要這樣做,「千祈唔好」即「求你千萬不要」的意思,不是用「千其」。

大家以後用「是可忍,孰不可忍」等成語,「千祈」唔好咁「求其」喇。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