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公主病?Peter與Wendy互扶持需有道

發佈時間: 2021/09/06

公主病?Peter與Wendy互扶持需有道

油麻地巴士事件中的「港女」,被指有「公主病」,引起關注。「港女」原本只是香港女生的簡稱,其後在網絡上產生不同含義,人言人殊。一般來說,「港女」、「公主病」特徵是被寵壞、自我為中心、任性放縱,要求得到別人公主般呵護,缺乏責任感,挫折忍受度低,出問題歸咎他人,控制自己情緒及感受旁人情緒能力差,導致人際關係緊張,工作、感情問題叢生,有人話「拜金」亦屬「港女」特色之一。當然,「港女」只是指部分香港女性,而非一概而論。

「公主病」英文乃「Princess Syndrome」,在亞洲如中國包括香港、韓、日等較多人談及,它和少人用的「王子病」,實際上是外國所謂「小飛俠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一種,簡單講,就是不願長大的男女,坊間有個詞形容他們,Kidult(中文有稱「傑斗」,孩子氣的大人)。美國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所着《小飛俠症候群︰不曾長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一書中首次提出此概念。這種男性特徵包括︰缺乏責任、欠安全易焦慮、經常感孤獨,因而過度在意自己外表和幸福,絲毫不考慮他人,在人際交往中藐視規則,例如對他人缺乏尊重,需要他人取悅。這些Peter們,覺得成人世界問題多多,想永遠停留在青春期。雖然這些現象在男性中較普遍,但外國學者認為也可套用女性身上。

小飛俠Peter Pan並非Dan Kiley想出,而是蘇格蘭小說家JM Barrie在1911年的小說《彼得和溫蒂》《Peter and Wendy》中創造。Peter Pan是一個會飛,永遠拒絕長大的男孩,在叫「Neverland」的島上歷險,後來拍成電影成了名。現實中,像小飛俠般討厭成人世界並拒絕成長的人,沒有大銀幕裏的魔法停止身體變化,永遠停留青年期,只好拖着發育完成的身軀,夾硬背負成年人責任,部分人則要求他人照顧,不願承擔生活責任。

坦誠面對世上並無真正「Neverland」

「公主病」指的是一種心態,而不是生病,並不屬於精神疾病;即使「小飛俠症候群」,亦未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承認為疾病,亦沒有被納入作為專業指引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之中,而是心理學概念。不過它在西方社會廣泛流傳,其一著名例子是已故巨星米高積遜,他曾公開說︰「心底裏的我是小飛俠」,之所以他將自己的加州莊園命名「Neverland」。

和MJ類似,「小飛俠症候群」者之所以長不大,和家庭環境有些關係,父母提供豐富物質,但沒給予情感支持,缺乏管教。不少人可能都有過不想長大的感覺,拒絕進入成年人世界,這種情緒上的不成熟,為自己及身邊人帶來困擾。如果夠幸運,這類Peter身邊的人可以幫忙,可以是伴侶,也可能是父母或其他角色,這個人也有名字,叫Wendy,就是《Peter and Wendy》的Wendy,但Wendy唔易做。

Dan Kiley在1985年出了另一本書,《溫蒂困境》《The Wendy Dilemma》,以「溫蒂症候群」(Wendy Syndrome)形容在Peter身邊的伴侶。Wendy的自我認同感一樣不健康,需要Peter依賴自己,把自我價值建立在Peter對自己的依賴上,彷彿在照顧另一孩子,像所謂「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似直升機隨時在孩子上空盤旋,看着其一舉一動。Wendy堅信對方離不開自己,對方「大男人主義」、不懂得關心人,一次次令自己失望,Wendy仍會勸自己默默承受,幻想對方有改變一天,其實呃自己。

有心理學家認為,要做一個認識問題存在的Wendy,懂得適時放手。在小說作品中,Wendy最後亦離開了Peter Pan,回到人世間結婚生子、變老。那麼現實中的Peter或「公主」們點算?他們要自己學懂的是,世上並沒有真正的「Neverland」,其實做人邊個唔驚,生活不單有輸也有贏,選擇逃避並唔man,坦誠面對才最精,逃避現實(Escapism)呢招唔靈,需要心態zen(可解作接受不能改變之事)︰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小飛俠症候群」介紹)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