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過度活躍症可影響終身勿自行停藥 關注組織籲加強支援過渡期服務

發佈時間: 2025/03/18

過度活躍症成人患者若擅自停藥,可致病情失控,甚至誘發抑鬱症、焦慮症。關注組織希望當局能加強過渡期服務,幫助青少年患者踏入成人期繼續跟進病情,提升求醫意欲。有精神科醫生表示,目前有長效藥物可鼓勵患者依時服藥,對改善病情有幫助。

本港逾1成學童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簡稱「ADHD」),有65%人成年後仍有症狀。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指出,ADHD成人患者可因專注力及自制能力弱,引致工作常出錯、容易遲到及財政上過度揮霍。有海外研究指出,ADHD年輕患者於治療開始1年後,逾6成、18至24歲患者會自行停藥。患者可能怕被歧視、患抑鬱症等而抗拒求醫。另有研究指少於五分一成人患者接受相關治療,致病情失控,甚至誘發抑鬱症和焦慮症。

長效藥物可提升患者的藥物依從性
陳國齡醫生指出,ADHD 是一種腦神經出現生理異常的疾病,雖然其確切病因至今仍然未明,但有研究發現,此症與患者體內的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失調有關,因而導致患者出現 ADHD 的不同症狀。陳建議患者與醫生商討彈性的用藥方案,目前治療ADHD藥物主要分為「中樞神經刺激劑」及「非中樞神經刺激劑」,各有副作用。

中樞神經刺激劑能改善腦部物質失衡,加強對衝動、專注力的控制,患者對此藥反應率高達7至9成,服藥1至2小時起發揮作用。非中樞神經刺激劑屬抗抑鬱藥物,同時可改善相關症狀,惟藥力要持續服數星期才起效。醫生會視乎患者病情及日常習慣,處方及組合不同時效的中樞神經刺激劑,其中有長效藥物的藥效可長達13至14小時,患者只須每日服藥1次,比起每日服幾次藥物,令人更有動力依時服藥。

積極配合治療有助穩控病情
要改善病情,除了藥物、心理治療及認知行為訓練,適應過渡期也很重要。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執行總監伍敏姿建議當局加強過渡服務,協助青少年患者過渡到成人精神科,並提供跨專業一站式治療服務,包括建立良好醫患關係,有需要時轉介心理學家及職業治療師等,提升患者就醫意欲。

澳洲墨爾本大學醫學院兒科及精神科學系David Coghill教授指出,國際有多項指引,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和西班牙等,都強調準確診斷及識別其他相關疾病的必要性。除此之外,提供優質的過渡服務,以幫助兒童和青少年順利過渡到成人服務也非常重要。

ADHD患者Chloe現年20歲,於7歲時確診ADHD,有時會衝動、暴躁,更因此而遭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擠和關注,惟經過藥物治療後,情況逐漸改善,她也開始結交更多新朋友。不過,隨著年紀增長,她也一度因過渡至成人服務,而需要重新講解自己的病情,調整藥物劑量後,還加劇了副作用的問題,建議過渡期間要有多些支援。

{{hket:inline-image name="1000.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