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得沖涼的迷思

發佈時間: 2024/01/26

懶得沖涼的迷思

八十多歲的陳婆婆早年確診認知障礙症,與女兒同住,關係一向和諧。有次她倆到日間醫院覆診,女兒大呻婆婆愈來愈懶,生活沒有甚麼動力。

其中女兒最關注的是協助陳婆婆沖涼,好像每天都要打一場仗。不是忘記了沖涼的步驟,就是抗拒使用沐浴露、洗髮水等。

北區醫院職業治療部早前推出名為「智趣樂活‧治療在家」個人化家居訓練工具,病人戲稱為「寶盒」,因為一盒在手,治療師就可根據不同病人的需要,利用「寶盒」工具,度身訂造病人的家居治療方案。

我分析完陳婆婆的個案後,首要讓女兒明白陳婆婆現存的認知能力,是不足以應付自己主動去沖涼,更何況要處理相對繁複的沖涼步驟。在與女兒溝通的過程中,慢慢讓女兒調節期望及明白著眼點在於陳婆婆在過程中的參與,並不是細節的對與錯。

然後我就拿出「寶盒」中家居自理活動策略,女兒可以考慮使用二合一洗髮沐浴露,減省沖涼的步驟及時間,又或以婆婆熟悉的肥皂代替。進一步了解婆婆的背景和習慣後,原來她從前很喜歡使用「祝君早安」的毛巾,不論日常家居清潔甚或沖涼過程,也會一巾在手。因此我特意在「寶盒」中擺放了一條對婆婆意義非凡的毛巾。選擇一個適合的時間亦十分重要,陳婆婆以往數十年都習慣入夜前沖涼,配合時間、浴室環境,加上「祝君早安」毛巾,牽起她舊時的生活習慣,自然地帶出沖涼的需要,成功地讓婆婆順利取下女兒手中的毛巾,踏入浴室沖涼。在「寶盒」推動下,女兒不再視沖涼為一場戰役,真的鬆一口氣。

認知障礙症退化的程度、速度因人而異。初期患者大多可在地區長者中心參與活動,延緩病情,部分晚期患者也無可避免需要入住安老院舍。反而更多中度患者,伴隨出現不少行為、情緒問題而無法到地區長者中心參與活動,無奈留在家中,而照顧者長期面對患者的情況更不知所措,家人壓力更大。職業治療師在計劃治療過程中更要考慮「授人以漁」,透過「寶盒」提供認知刺激、提升生活功能、以及在居住社區規劃個人化專屬活動,讓病人可以繼續日常自理習慣,照顧者也掌握當中技巧,繼續共享美好的家庭時光。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鄭敏慧 北區醫院資深職業治療師
欄名: 醫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