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內臟脂肪 │ 大肚腩或內臟脂肪超標 增糖尿病心臟病風險

發佈時間: 2022/11/08

不少人以為手腳纖細僅有肚腩,仍算健康。有營養師指,肉眼難以看到內臟脂肪,但體脂高和有大肚腩,反映內臟脂肪或已超標,有機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等風險。營養師建議進行低糖、低脂和高纖飲食,以及多做帶氧運動,形成「熱量赤字」,助消除內臟脂肪。

消除或避免內臟脂肪妙法︰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1109OG-S00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1109OG-S000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1109OG-S000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1109OG-S000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1109OG-S000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0221109OG-S0006.jpg"}}{{/hket:inline-image}}

尚營坊註冊營養師鄧藹欣解釋,人體脂肪主要分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兩種,前者是儲存在腹腔、包裹肝、胃和腸等內臟的深層脂肪,肉眼難以看到;後者是堆積在皮層下的脂肪,肉眼可看到和用手搣起,主要用作保暖和保護器官。

鄧指,內臟脂肪過多與壞膽固醇高、好膽固醇低,以及胰島素阻抗,即人體對胰島素敏感度下降息息相關,且會製造促進炎性細胞因子,增加患代謝疾病和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和中風等風險;女士亦有較高機會患上乳癌。

鄧藹欣續指,若內臟脂肪過多,體脂一般也較高,肚腩亦相對大,單靠量度腰圍便可估算是否有中央肥胖,並猜測內臟脂肪含量。據衞生署資料,女士腰圍多於32吋、男士腰圍多於36吋,即屬中央肥胖。

基因、飲食、生活習慣均是影響內臟脂肪多寡的因素,鄧稱,基因會決定身體儲存多少脂肪於腹腔內,常吃高脂食物如雞翼、牛腩等,並缺乏帶氧運動,將令卡路里攝取量過高,致內臟脂肪積聚。而雪糕和汽水等高卡路里的精製糖食品,更會令血糖在飈升後急跌,進食後很快又有飢餓感,形成惡性循環。

鄧建議進行低糖和低脂飲食、增蔬菜水果攝取量、吃纖維較多的澱粉質如糙米、全麥麵包和麥皮等,以增加飽肚感;並配合每日30分鐘中強度帶氧運動,形成「熱量赤字」,令卡路里攝取少於消耗,從而降低體重、體脂和內臟脂肪。另要避免過度飲酒,因每1克酒精就有7卡路里,酒精濃度愈高卡路里愈高。

 

飯氣攻心 ︳哈佛研究:下午5時吃晚餐更佳 減少食慾避炎症助減肥,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梁薾心

責任編輯︰林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