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C8H9NO2 你知道是甚麼嗎?

發佈時間: 2022/03/11

C8H9NO2 你知道是甚麼嗎?

C8H9NO2,是一條化學式,全球不少人近日都在用它的衍生產品。它有不少名字,視乎你所在的位置,如果在美國,它叫Acetaminophen(對乙酰氨基酚);若然在歐洲國家如英國、或英聯邦地方,和前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它有另一個名字叫Paracetamol。不知是誰個語文高手,將它譯作「撲熱息痛」這麼信達雅的中文名,比另一名稱「對乙酰氨基酚」好不知多少倍。

本來在香港,撲熱息痛這名字沒太多人為意,多數用另一個叫法Panadol,Panadol是含有Paracetamol的藥品牌子其中一個而已,很多其他牌子的同類藥物都含有Paracetamol,例如在美國常見的Tylenol。

Paracetamol撲熱息痛,顧名思義是一種用來退燒及鎮痛的藥物,用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的疼痛,是常見的非處方止痛退燒藥。在今天人人在家吃Paracetamol「自療」新冠的日子,相信很多港人都認識Paracetamol了,甚至親身體驗到它在疫下的「神奇」功效,並且明白它的適當服用分量、服用禁忌等。然而大家是否知道發明Paracetamol的故事、它的「坎坷」身世?而它究竟又怎樣在你體內發揮作用,幫你撲熱、息痛?

話說在中世紀歐洲,退燒藥物很簡單,包括一種在柳樹樹皮中的物質,屬於水楊酸類物質,後來導致另一種現代退燒止痛藥阿士匹靈(Aspirin)的出現,本文就不詳述了。中國《神農本草經》也記載柳樹的根、皮、枝、葉均可入藥,有清熱解毒、祛痰明目之效,外敷還可以治牙痛。中世紀另一種有退燒效果的東西,是提煉自金雞納樹樹皮的金雞納霜,科學家後來以金雞納研製出抗瘧藥物奎寧,據說在中國的傳教士,也曾推薦患瘧疾的康熙服用金雞納霜,康熙才得以痊癒。19世紀,西方提煉技術成熟後,陸續生產出較具效用的藥物,然而僅靠種類不多的藥物,很難持續滿足患者不斷增長的需要,而且只靠樹木皮成分製作退燒止痛藥無保障,因為樹木會愈來愈少。人們急切需要療效好、量又充足的新藥,科學家於是不斷尋找替代品,大家都研究,爭奪市場。

Acetaminophen或Paracetamol撲熱息痛的發明應用,可以說出了意外,它與類似的化學分子乙酰苯胺(Acetanilide)的出現有關。19世紀中後期,乙酰苯胺被認為是其中最早發現,具有鎮痛和退熱作用的苯胺衍生物,發現後不久就被大規模生產用於鎮痛和退燒。不過它同時具有頗高毒性,例如干擾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功能,導致病人發紺(Cyanosis),即紅血球含氧量過低,令皮膚變藍發紫。科學家開始新的研究,從而發現另一種化合物,具有相同鎮痛及退熱功用,但毒性比乙酰苯胺小。這種新藥以非那西汀(Phenacetin)的名字上市,然而後來又發現,它對肝臟等有不良副作用,漸漸也被停用。

撲熱息痛曾被誤會 無用武之地

美國化學家Harmon Northrop Morse後來嘗試改良非那西汀,從而合成出Acetaminophen對乙酰氨基酚,或日後的Paracetamol撲熱息痛。不幸的是,Acetaminophen被誤以為具有與乙酰苯胺類似的不良反應,沒有被重視,反而被忽略不理,Acetaminophen落得無用武之地。就這樣過了幾十年,二次大戰結束後,紐約市衞生局研究止痛問題。專家們研究發現,Acetaminophen是非那西汀的主要代謝物,而引起非那西汀出現不良副作用的,是其他的次要代謝物,而不是Acetaminophen,反而是Acetaminophen為非那西汀帶來正面的藥效,而且在適量服用時,Acetaminophen沒有明顯副作用。

這一發現,導致Acetaminophen被作為合成藥物獨立推出。1955年,美國有藥廠推出以Acetaminophen為主要成分的退燒止痛藥Tylenol;1956年Acetaminophen在英國上市,不過稱作Paracetamol,而售賣此藥的另一家藥廠,將商品命名Panadol。

Panadol或Paracetamol如何幫大家撲熱、息痛呢?在退燒方面,它在大腦中一個叫做下丘腦的區域發揮作用,該區域負責調節體溫。撲熱息痛抑制下丘腦中,體溫調節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的合成,並且令人出汗達到退熱效果,作用與阿士匹靈相似。

至於鎮痛,撲熱息痛同樣透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來減輕疼痛。由於血管擴張會刺激痛覺神經引發疼痛,而前列腺素過多,會令血管擴張,當撲熱息痛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減少,血管就減少擴張,人便會感覺沒有那麼痛,收到暫時止痛之效果。

撲熱息痛一般適用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例如感冒引起的頭痛,其他如肌肉痛、關節痛、背痛、牙痛、喉嚨痛、經痛之類;但撲熱息痛無抗炎作用,不能消炎,故不能用以代替阿士匹靈或其他有抗炎效果的藥物,治療各種炎症。撲熱息痛經過被人誤會搞錯的坎坷,平白失去數十年時光,不能貢獻社會,但最終都能奠定了現代主流退燒鎮痛藥物的地位。拿着手上的撲熱息痛,「坐困愁城」望着家中窗外的你,會否領會了點甚麼?心中重新泛起一絲絲希望,像看到天在放晴?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