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折柳相贈 中國古人一種送別方式

發佈時間: 2022/02/22

折柳相贈 中國古人一種送別方式

奧運會閉幕的緬懷時刻及聖火熄滅,可以說是指定動作。前晚,北京冬奧閉幕式出現了一幕,用中國人方式去講述緬懷、離別的故事——折柳道別。在名曲《送別》的音樂下,365個男女老少演員拿着發光「柳條」,緩緩走向台中間,無數道綠色光束升起,意味生命、希望。據總導演張藝謀說,是表達一種深沉的離別紀念,但不是悲傷,而是重新升起希望,一切向前看的情懷。

打開中國詩詞卷,會發現很多離愁別緒的作品,都和柳有關。例如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這樣寫道︰「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他在《憶秦娥》中就寫︰「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白居易也有︰「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此類詩詞浩如繁星,不勝枚舉,除了提到柳,還有的就是折柳。

折柳送別,是中國古人一種常見的民間習俗,一般相信源於秦漢,盛行於唐代。親朋好友一旦分別,送行的人會在城邊或河邊之類柳樹上,折段柳枝送給即將遠去的人。古代交通不便、路途多險、前程難卜,古人每一次出行其實都有些少似生離死別,所以特別重視送別。

折柳送別這種表達離愁的做法,有着它的時代背景。起碼我們今天分開,搭程飛機又再見,或者在WhatsApp在Zoom之類隨時視訊見,不會覺得很愁,更無需要折柳折花折草送人咁無公德。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即2,000多年前詩歌的《詩經》,已在說柳,《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與離別,開始結下淵源,柳枝青翠柔軟、隨風搖曳,給人遐想,尤其那些多情的文人。

那麼為何揀柳?從文字演化淵源來說,柳代表日落,由日落又引伸為死亡,例如《康熙字典》就提到︰「喪車為柳」,古人以柳裝飾靈車,死亡從來讓人感傷,離別一樣令人難過,故柳與離愁和傷感產生不解之緣,變成離愁別緒的代表。

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有一種講法,因柳與「留」諧音,離別贈柳表示難捨難離,渴望長留,有挽留之意。又有人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生動體現了柳樹生命力強盛,柳條插土就生,插到邊活到邊,折柳送別也喻意離別親友就如離枝柳條,到新的地方很快生根過活。但有另一種講法,說送柳不單叫親友不要走,「或許滿是離愁」,而是有「實際作用」。古人視柳可以「闢邪驅鬼」,北魏《齊民要術》記載︰「正月旦取柳枝着戶上,百鬼不入家。」旅人帶上它,鬼怪望而生畏遠遠避開,旅途上便平安大吉,是古人對旅人途上安全的祝願。

漢代古人已折柳,據說當時灞橋是出入長安必經之路,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記錄都城長安等地理狀況的古籍《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意思是在長安東邊有座灞橋,築在灞水之上,漢時古人親友離別出長安,多於此相送,臨別折柳相贈以示惜別。不但灞橋是送別地,大家farewell,黯然神傷,橋邊的柳條也順手成了餞別禮,送你柳枝,臨別兩依依。之後南北朝時期,就有一曲《折楊柳》,用作軍歌,表達邊關軍人征戰勞苦、哀傷思鄉;也有詩作《折楊柳》︰「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表達遊子思鄉之情。柳及折柳已經由離別餽贈,發展出更多含義,如相思、思鄉,柳與傷感的關係更密切。

唐朝折柳成習俗 表達離別愁緒

到唐朝,折柳送別更成為習俗,唐詩中折柳變成一種離別的儀式,在詩人筆下以流傳,深入民間,人人都玩,柳樹在文人筆下也出現各種情懷、好壞。例如李商隱說︰「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柳樹見證人的離別,獻出柳枝供人表達情意,但李商隱筆下的柳,卻有人情味,詩人不將它折盡,留着翠枝迎接親友歸來。

亦有筆下一些柳枝多情,擬人化了,不願看到離別愁緒,想把散落四方的人聚在一起,為人相聚而盼望。見證離別的柳,有時候又被文人遷怒,例如唐朝末年裴說曾寫詩怨懟柳樹︰「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將離別一腔幽怨,轉移到柳上了。

柳枝何嘗有情,不過文人的想像吧了;柳枝何嘗無情,都不過是文人情緒的宣洩。離別總讓人心煩意亂、黯然神傷,多情的人遷怒於外物,不如像北京冬奧閉幕式那樣,在離一刻轉念,懷抱希望向前看。冬去春回頭,陪君再看柳,也可以呢。又或者懷抱唐代劉禹錫很有名的《竹枝詞》的心境看柳︰「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心若有晴,就OK!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