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日語漢字雜談 愛人(aijin)千祈別亂說

發佈時間: 2021/12/30

日語漢字雜談 愛人(aijin)千祈別亂說

昨天談到日本自1995年起,每年選出一個反映當年的漢字,2021年「金」字獲選。日本使用漢字千多年,漢字文化早已滲透角落,盡管過去近200年,間中有聲音要廢除漢字,但總徒勞。有些漢字成為了代名詞,例如湯(yu),日文乃熱水的意思,也拿來指溫泉,香港人泡溫泉時此字見不少,若是喝的湯叫スープ或汁。其實查中文辭典,會發現湯的解釋第一條就是熱水,即是說不單日文,其實在中文,湯原本也指熱水。例如赴湯蹈火的「湯」,指無論在滾燙水中還是火裏,都會奮不顧身,可以說日文「湯」字,也是copy中文又一例證。

東亞過往曾經存在一個「書同文」,共用漢字的文化圈,包括朝鮮、越南、日本。漢唐時期中國繁盛,日本開始派使者學習中華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據日本史書《日本書紀》及《古事記》記載,漢字在公元3世紀前後傳入日本,其後日本人用漢字寫歷史、創作文學,還利用漢字創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隨着中日交往增多,漢文典籍傳入,漢字與日本文化緊密融合。然而清朝在鴉片戰爭被英國擊敗,美國艦隊多年後進入日本要求停止鎖國,日本人意識到必須以變求生,「廢漢字、立新字」開始擺上議程。

清朝在鴉片戰爭慘敗,日本人開始質疑漢語及以其為載體的漢文化,衍生出漢語誤國,以日本自己語言救國的論調,在官僚和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廢除漢字的思潮。他們的論點不外乎兩個,首先認為漢字繁雜難學,西方學童不足一年便掌握西方文字進而學習知識,日本學童卻長年累月花精神在學漢語,無法與西方各國在文明上競爭。要普及國民教育,需要使用簡易文字,日本的假名文字比較適合。

另一種論點是,明治維新時期崇尚歐美文明,學者們提倡用假名、或羅馬字、或新造文字,說要效仿西方先進語言文字方能進步,達成現代化,故須廢除漢字。

表面廢除漢字 實際不斷優化

漢字用了這麼久,深植於日本文化,歷史文獻、文學、資料等,無一不是用漢字或漢字與假名共同記載,廢除說就容易,就此拖拉了一段長時間。到二戰戰敗,又給日本提供語言改革的機會。部分人聲稱廢除漢字才能清除存在於頭腦的封建意識,培養思想純淨的新一代,採用簡單拼音文字,提高國民知識水平,才能實現民主云云。戰後政府支持最終廢除漢字,但在全部廢除前,規定了可使用哪些漢字,最初有1,800多個,法令、公文、報章及教科書都以此為準。

80年代,又公布「常用漢字表」、「人名用漢字別表」,兩表漢字總共2,200字,比之前增加,近年仍在增添。這些表面上廢除漢字的改革,實際上不斷優化漢字的使用,使更具彈性。正如我昨天提到,日本有個「漢字能力檢定協會」,鼓勵人取得漢字能力資格,還每年向公眾募集選出年度漢字。

日本使用漢字,對於完全不懂日文的香港人來說,有助在當地旅行。然而日文漢字的意思,並非每個都和中文意思一樣,別誤會呢,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在旅行用語方面,無料(muryou)並非我們講「無料到」的意思,料指料金,也就是費用,無料就是免費。割引(waribiki)大家都知了,就是折扣。格安(kakuyasu)解特別優惠,安い(yasui)在日語指便宜,格(kaku)則是特別,加在一起就是特別便宜、優惠,而激安(gekiyasu),是超級便宜。香港人對放題(houdai)很熟悉了,放題兩個字本身解無限制,食べ放題,就是吃+無限制。鳥(tori),指的就是雞,焼き鳥(yakitori),指烤雞肉串,也是串燒統稱。

在日本街頭常見到案內(annnai)兩字,解導覽、介紹,観光案內所就是旅遊服務中心。階段(kaidann)不是指某個段落,而是樓梯、階梯。遠慮(ennryo),不要想到成語「深謀遠慮」,日文解禁止、克制,像在某些場所會看到「通話はご遠慮ください」,意思是禁止在本場所講電話。在日本若是自駕遊,千萬要注意一個詞︰汽車(kisha),是指火車,千萬別看到地圖寫汽車道就駛過去。

日常用語方面,新聞(shinbun)不是我們理解的news,是報紙的意思,一則一則的新聞在日語叫ニュース。床(yuka)是地板的意思,不是睡覺用的床,ベッド才是床。大丈夫(daijoubu)可不是男子漢大丈夫,而是指沒問題、放心。勉強(benkyou)並非解強迫、為難,而是學習、讀書。怪我(kega),完全和我們理解的不一樣,是指身體受傷害。看到女優(joyuu)可不要想歪,是女演員的意思,如果是成人片女演員,會在女優前加「AV」。愛人(aijin)這字千祈別亂用,日語中指情婦、情夫,也就是小三之類外遇。

都是中國流傳過來的文字,同樣的語源卻發展出不一樣的意思,國與國之間的文化思想差異,是否很有趣?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