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Virtual Reality譯「靈境」? 科技名詞中國味

發佈時間: 2021/12/28

Virtual Reality譯「靈境」? 科技名詞中國味

每逢年底,中外人士都喜歡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概括一年,所謂年度代表字詞,為過去一年留下注腳。在內地,近日揭曉的「漢語盤點2021」評選中,「元宇宙」當選年度國際詞。元宇宙譯自英文Metaverse,是英文meta(原意乃超越)結合universe(宇宙),Facebook公司改名Meta,就是取自Metaverse,令此字紅了。Metaverse最初概念來自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出版的美國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描述一個名為Metaverse的虛擬世界,人們能以虛擬化身進入其中,開啟有別於現實世界的另一種人生。

Metaverse一詞,今天多數人叫元宇宙,其實之前有不同譯名,如「魅他域」、「形上宇宙」、「元界」、「超感空間」之類。元宇宙乃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相互交融,Virtual Reality(VR,虛擬實境,內地譯虛擬現實)是不可或缺技術。

本月11日,是中國著名科學家,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誕辰110周年。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披露,錢學森上世紀90年代初,曾經給VR取過一個名字︰「靈境」,引起了討論,在此和大家分享。據報道,1990年底,錢學森在寫給當時「863計劃」智能計算機專家組組長汪成為的信中,首次提出VR譯名兩個建議:「人為景境」或「靈境」,並強調喜歡「靈境」多些,說中國味濃。8年過去,1998年他回函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比較「臨境」與「靈境」後,認為「靈境」亦較好,因為這個境是虛的,不是實的,VR所帶來的臨境感,並非真正親臨其境,而是感受而己,所以用「靈境」較為實事求是。他亦曾在信中提道︰「靈境技術是繼計算機技術革命之後的又一項技術革命,它將引發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變革,一定是人類歷史中的大事。」

錢學森替VR取名「靈境」,與他對科技名詞中國味的堅持有關,他強調名詞命名時,不要忘記我們是炎黃子孫,最好用漢語精煉地表達科學技術名詞涵義,要讓人一看就有中國味。例如VR直譯為「虛擬現實」,他覺得「沒有中國文化味」。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考據,古語中對「靈境」有不同含意︰一指奇妙的境界,見柳宗元《界圍巖水簾》︰「靈境不可狀,鬼工諒難求」,形容鬼斧神工的瀑布風光;二指虛幻的境界,如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提到《紀夢十首》中有︰「靈境在何處,夢遊今幾回」。很難說錢學森跟從了哪一種解釋,又或者可能綜合了虛幻與奇妙的含義。

內地官方的《中國科技術語》1998年創刊時,專門開闢專欄討論VR的中文譯名。當時學界有近20種建議,包括虛擬現實、虛擬實境、虛擬實在、零境、臨境、擬境、虛實、幻真、虛境、猶真現實……等。參與討論的專家陣容強大,但眾說紛紜,較受關注的是「靈境」、「虛擬現實」及「虛擬實在」。

對「靈境」有保留的意見指出,它與英文Virtual Reality原意相距太遠,而且可能引起現代科學中產生了玄妙而神化的誤解等。當專家們對某個意見存在較大分歧時,往往後備方案中共識更高的會被採納,於是「虛擬現實」成為全國科研、教學、新聞出版等使用的規範名。

錢學森創造「激光」 沿用至今

儘管「靈境」沒有被使用,但錢學森創造的其他科技詞語,我們今天正在用,包括「激光」。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Laser)當時被科研人員直譯做「光受激發射」,他覺得太長,改成「激光」,沿用至今。「航天」這個詞也是來自錢學森,在1987年全國科技名詞委會議上,他說︰「Space這個詞有的譯為『空間』,給人感覺是空空洞洞的。我根據毛主席『巡天遙看一千河』詩句,建議把它定為『航天』……我考慮在太陽系飛行叫『航天』,在空氣中飛行叫『航空』,將來在銀河星系以及大宇宙中飛行,可叫『航宇』。」也不是錢學森所有繙譯都讓人滿意,他曾建議黑洞(Black Hole)譯為「陷光星」,覺得從天文學角度更嚴謹,但不夠「黑洞」通俗、形象化,最終無被採用。

錢學森在引領科技創新之餘,念念不忘為新概念創造中文名,像「激光」就為這種科技概念的普及,發揮重要作用。30多年過去了,「元宇宙」突然火爆,錢學森的「靈境」隨之重現我們視野,引發思考。科技發展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共同影響一個國家科技語言的國際地位。推進科技新概念的及時命名與推廣,重要性不比發明那種技術低,不過可能要找一些兼具科學及語文素養的專家呢。在科技強國的新時代建設中,中國科學家除了埋頭鑽研科技創新之外,還應該多花心思,給科技新概念盡早起個好名,還要具備中國feel。如果無甚idea,不如再參考錢老的另一些繙譯︰remote sensing(遙感)、cyberspace(信息環境)、cyberculture(大成文化)、ultra-microcosmic(渺觀)。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