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中美日催生名曲 《送別》作者非常人生

發佈時間: 2021/10/25

中美日催生名曲 《送別》作者非常人生

中美日關係,喧喧鬧鬧,第8屆「富士山對話」周末在東京舉行,美日政府官員與學者共同研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錄影致辭,稱開展以日美同盟為核心的堅定外交,美日似有意進一步挑釁中國。很難想像在今天,一首由美國人作的曲,在日本紅了,再譜上中文詞,會在中國紅得起,近百年前就有一首。

本欄日前提到日本著名歌手僧侶藥師寺寬邦,他近日翻唱一首中文歌《送別》(【按此】瀏覽相關資訊)。「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送別》歌詞創作於1910年代,意境之高讓人歎服,我以為是古詞,後來才知道不是。此曲多年來在中國內地很紅,在畢業禮之類經常聽到,所以一般人都知道。

這首歌同時具有中美日三國背景,作曲的是美國人奥德威(John P. Ordway),中文詞作者,是剛在10月23日度過141歲冥壽,民國著名人物,晚號「晚晴老人」的李叔同。詩人、畫家、戲劇家、音樂家,這些銜頭隨便一個都不簡單,李叔同全部都是,而且他還是教育家,連林語堂都形容他是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在很多人眼裏清高孤傲的張愛玲據傳也曾經說︰「不要認為我是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李叔同後來出家,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弘一法師,若要在中國找從絢麗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他肯定是其一。

李叔同創造了中國近代藝術史上許多個第一,最早把西洋繪畫引入國內,最早用五綫譜教西方音樂,最早將西洋話劇引入。141年前,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富人之家,成家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詩書才華驚內外,同時被形容為不羈風流才子。他上世紀初去日本留學習藝術,又娶了一位日籍妻子,後來帶妻子回國,在多家師範學校教美術,著名漫畫家豐子愷是他的學生。李叔同推動西方美術、音樂、戲劇、文學等,亦開創中國人體模特兒裸體寫生的教學先河,被譽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藝術先驅。39歲,他突然到杭州的虎跑寺遁入空門,震驚外界包括日籍妻子、原配及子女。

絕筆「悲欣交集」 字體見「自在」

《送別》原曲,是美國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由日本詩人犬童球溪於1907年翻改及譜成日語歌《旅愁》(りょしゅう),被收入日本音樂教科書,作為童謠在日本廣為傳唱,很多人以為是日本人作曲。李叔同聽後譜上中文,《旅愁》作為「日本的歌」傳到中國,不少人亦不知道李叔同《送別》的美國淵源。

很多人亦不明白,這位中國近百年文化史中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奇人,為何會出家?也許他已把生活看透、生死看淡,達到另一境界吧。1942年10月,他寫下絕筆「悲欣交集」四個字,旁邊三個略小的字「見觀經」,數天後圓寂,終年63歲。四字何解一直為人談論,各抒己見。相比對四字的解讀,弘一法師毫無雕飾的筆體,也一直備受爭議,一代書法大家臨終所寫,毫無大家痕迹,就像孩子拙劣字體,作為在書畫領域集大成者,為何寫出如此遺作?有解析指四字結字無塵氣,運筆無火氣,無一絲約束,就是自在,乃弘一法師對人生的體悟云云,「自由自在、無樂無苦、無喜無悲」,不正是佛家所講「觀自在」境界?

弘一法師教誨很多,日本侵華猖獗中國內戰頻仍之際,他曾到各處講學論道,宣揚佛法救濟眾生,強調「先器識而後文藝」,就是注重人格修養為先,再把藝術追求全面融和於人生之中。弘一和豐子愷的畫像,有些聊聊幾筆,卻從日常生活小事物中,透釋出道理,例如自得、感恩等。

就是這樣一個世間少有才子,在不惑之年潛心向佛,一曲《送別》讓後人緬懷這位奇才,亦可幻想為李叔同與妻友別離,遁入空門心境的注腳,隨各位斟酌。國與國之間常有芥蒂,音樂則無國界,聽一下日本的藥師寺寬邦,唱李叔同譜詞的美國歌曲《送別》,像打破了一切隔膜,看來唯有歌聲最治癒了。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