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禦寒須知】天氣凍四肢冰冷男童暖水袋敷腳 遭低溫燙傷腫如豬蹄出水泡【附專家意見】

發佈時間: 2019/12/03

近日氣溫驟降,不少市民都已翻出冬季衣物,甚至配合各種保暖產品禦寒,惟近日台灣就有小童因長時間使用暖水袋取暖,不知不覺令小腿與腳掌遭「低溫燙傷」,受傷部位紅腫難分且長滿水泡,狀甚恐怖。台灣有兒科醫生指,遭低溫燙傷期間,病人可能沒痛覺,令病情加劇,提醒使用保暖產品時間不可過長,以免受傷。

血液循環不佳 男童敷暖水袋至紅腫出水泡

台灣兒童急症科醫生吳昌騰日前在個人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於門診遇上的深刻病例,提醒家長使用保暖用品時必須小心。吳醫生指病人男童本身體質較寒,四肢末稍血液循環不甚理想,加上經常臥牀,手腳時常感覺冰冷。

為幫男童保暖,家長以暖水袋為他作熱敷。該家長稱裝入的是暖水,摸起來不至發燙,惟熱敷一段時間後還是令男童腳掌皮膚泛紅發熱,其後甚至長出水泡,經診治後發現是「低溫燙傷」,往後必須妥善處理傷口,以免細菌入侵引致感染。

長者痛覺遲鈍屬燙傷高危

吳醫生提醒,即使並非裝入熱水,暖水袋長時間與皮膚接觸一樣有機會導致低溫燙傷,患者受燙傷時甚至不會立即有痛覺,令燙傷程度加劇。吳醫生特別點出2類易遭低溫燙傷人士,以及使用保暖產品時的3大注意事項。

2大類易遭低溫燙傷人士

長者
感覺遲鈍、皮膚薄,不易感覺到痛,較易發生燙傷。

糖尿病患者
長期臥牀加上血液循環不佳,對熱、痛的感覺反應遲緩,使用保暖產品會增加燙傷機會。

3大使用保暖品貼士

—發熱物不要直接接觸皮膚,像暖包應貼在衣服上方;電熱毯及暖水袋包上一條毛巾,隔絕皮膚與熱能的直接接觸。

—睡覺時不要使用保暖產品。

—不要長時間於同一部位使用,最好30分鐘換位置。

消委會提醒4大保暖品使用貼士

香港消委會早年亦針對各款冬日保暖產品作調查,歸納出多個使用相關產品時的安全陷阱,提醒市民注意安全。各個重點包括:

1/暖包放鞋燙傷腳底
直接將暖包置入鞋中有可能燙傷腳底,台灣甚至有女士因而遭受二級燙傷。消委會提議將暖包置入鞋內保暖時,應穿着較厚身襪子,任何情況下應避免暖包與皮膚直接接觸。

2/慎防微波爐加熱暖包爆裂
以微波爐將可重複使用之暖包加熱時,應留意產品的建議加熱時間及微波爐輸出功率,亦應以分段加熱縮短每次加熱時間,減低產品因過熱而破裂的風險。

3/小心熱水滲漏
使用舊式暖水袋/暖水壺時,應確保瓶蓋有妥善扭緊,建議水溫為攝氏75至85度之間,不宜過熱。另外水位亦不宜注得太滿,同時要避免過度擠壓。

4/低溫燙傷
針對低溫燙傷,消委會稱暖包溫度即使只比正常體溫稍高(如攝氏43度),長時間使用(如8小時)緊貼皮膚同一位置,亦有可能在無痛情況下引致灼傷。

撰文:鄭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