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脚趾公痛勿輕視 提防痛風來襲」

發佈時間: 2019/06/06

睡夢期間脚趾公突然劇烈疼痛,而且變得又紅又腫?如果以上情況無間斷出現,便要有所警覺,好可能是痛風來襲。

風濕病科專科李家榮醫生指出,痛風過去雖常見於長者,但近年也有年輕化趨勢,事關都市人飲食不節制又喜歡大魚大肉,容易令體內產生過量尿酸,誘發急性痛風的出現,如果置諸不理,更有機會演化成慢性痛風,患處不僅持續感到劇痛,嚴重的話更會導致關節變形,以及影響心、腎功能,故應及早正視及處埋,跟從醫生建議使用治療藥物,並透過飲食控制防止痛風復發。

高尿酸是引致痛風的主要原因,當體內尿酸水平過高,令尿酸積聚沉澱於關節便會形成結晶,誘發關節發炎,令關節出現紅、腫、痛的感覺,常見先發於脚趾公關節。李家榮醫生坦言,首次急性痛風症發作,一般較易處理,一個星期內便會痊癒,但若忽視處理未能控制尿酸水平,痛風會愈發愈密,並蔓延至上肢關節,嚴重者可能痛到不能走路。

節制飲食 減痛風病發風險

李家榮醫生解釋指,高尿酸一般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遺傳、肥胖或酗酒也會增加誘發痛風的機會。要減低或預防痛風發作,首要條件是從調節飲食開始,病人應避免攝取高嘌呤食物,如海產、菇類、紅肉、內臟等,事關過量攝取高嘌呤食物,會形成尿酸過高的情況,加劇病情。另外,酒類,尤其是啤酒亦會令身體較難排出嘌呤,故亦需節制。此外,脂肪會減慢腎臟排出尿酸,建議患者需同時注意體重的控制,李家榮醫生不諱言若能嚴控飲食及生活,痛風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引入生物制劑 提升治療效果

不過對於患有嚴重痛風的患者來說,除節制飲食外,也需要配合藥物治療,一般來說,治療痛風的藥物可分為急性發作用藥和長期控制尿酸水平用藥兩種。李家榮醫生指出,當急性痛風發作時,傳統上通常會處方秋水仙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口服類固醇,幫助減輕患處的發炎反應,不過這類藥物有機會帶來副作用例如在個別病人可能會影響腎臟及腸胃功能,不是所有患者也適合使用。

可幸是,近年醫學界研究注意到第一介白素在整個尿酸結晶引致發炎的重要機制,令相關用以抑制第一介白素的生物製劑成為痛風的另類選擇,整體效果不但比傳統治療優勝,個別長效的第一介白素阻斷劑更有效減低復發的風險,適合用於無法接受傳統藥物治療的病人。「事實上,痛風患者尿酸若能控制在理想水平,復發的機會可大大減低,可惜開始使用降尿酸藥時,尿酸波動會令痛風反覆發作,若在這段時間配合生物制劑使用,可有效減少痛風發作,從而增加患者服用降尿酸藥的依從性,長遠提升治療效果。」

(刊登由瑞士諾華製藥(香港)有限公司支持)

HK 1904998784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