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何綺華博士
霍何綺華博士

乳癌個人化精準治療

發佈時間: 2025/07/17

乳癌個人化精準治療

不經不覺,筆者在晴報撰寫專欄已經超過十年,最大滿足感莫過於透過文字,跟讀者和朋友們互動,尤其是一班正在接受治療的乳癌病人,或完成治療的康復者,這種滿足感成為我繼續筆耕的動力。

就上周四本欄文章「如何監察乳癌復發?」,很高興有讀者在香港乳癌基金會社交平台留言,查問文中提及的朋友是三陰性乳癌,為何在完成治療後需服用抗荷爾蒙藥?感謝讀者的提問。筆者在跟友人溝通後,獲她同意向讀者詳細分享她的抗癌經歷。

顧名思義,三陰性乳癌就是癌細胞的雌激素受體(ER)、黃體酮受體(PR)及HER2受體都是陰性,所以無法使用傳統的荷爾蒙療法。這類乳癌的治療方案主要是手術、化療及電療,化療藥物以蒽環類(Anthracyclines)及紫杉醇類(taxanes)為主,這些化療藥物會混合使用。

筆者的朋友2008年確診第II期乳癌,最初抽針報告指是三陰性乳癌,腫瘤大小達3.5厘米,於是友人先進行四次術前化療將腫瘤縮細,然後進行乳房局部切除手術。術後的腫瘤化驗報告卻發現存在微弱的荷爾蒙受體表現,即荷爾蒙弱陽性(low positive hormone receptor),所以友人再接受四次術後化療和電療,並接受醫生建議,服用荷爾蒙藥三苯氧胺(Tamoxifen)十年。

ER弱陽性乳癌是指雌激素受體檢測結果為弱陽性,這表示癌細胞表面有少量ER表現,但不足以被歸類為ER陽性。雖然ER表達量較低,但ER弱陽性乳癌患者仍有機會從荷爾蒙治療中獲益。

友人在第一次確診乳癌後,一直準時食藥,十年監察期已過,乳癌基本上治癒了。但在她第十三年年檢時,友人透過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檢查,發現當年乳房原開刀部位附近有1.5厘米硬塊,抽針證實是乳癌新的病灶。病理化驗結果是第I期管腔A型乳癌,淋巴沒有癌細胞感染,而這次她需要進行全乳房切除。經過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測試,復發指數結果為高,表示接受荷爾蒙治療外再加入化療,可降低復發風險。因此她接受四次術後化療,並重新服用荷爾蒙藥。

近年醫學界對乳癌的治療越趨精準治療,透過先進技術檢測患者疾病種類,再因應其個別情況,施以最適合乳癌患者的針對性治療,讓她們可以接受更有效及個人化治療。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霍何綺華博士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
欄名: 乳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