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與懦弱兒:婚姻背後的原生家庭影響

發佈時間: 2024/11/21

虎媽與懦弱兒:婚姻背後的原生家庭影響

小美與小明一同走進了我的治療室,兩人都顯得緊張而疏離,各自坐在房間的一角,彷彿是對立的雙方。空氣中瀰漫著高度的不信任和缺乏安全感的氣息。小美首先開口,聲音中帶著焦慮,她講述了小明在結婚僅10個月後,最近兩個星期內離家出走的嚴重情況。

在深入探討他們的婚姻生活時,小明透露了他對小美的深深恐懼。他覺得小美的情緒變化無常,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大發脾氣,這讓他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對,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平息小美的怒火。聽到小明的描述,小美的情緒逐漸高漲,她一邊落淚一邊控訴,自己的情緒並非一直如此不穩定。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她覺得小明行事像個不成熟的大男孩,在社交場合和家庭聚會中常常做出讓她感到尷尬的事情,最後還得由她來收拾殘局。在爭吵的過程中,小明雖然能感受到小美的不悅,但很多時候卻無法真正理解和體會她情緒背後的原因。

爭吵持續了十幾分鐘,我轉向小明,輕聲詢問他現在的感受是否是他最害怕和焦慮的狀態,是否只在與妻子爭執時才出現,還是讓他想起了與其他人相處時的某些情景。小明沈思片刻,緩緩說道,這種感覺讓他想起了自己與母親的相處時光,特別是年少時。我繼續詢問他關於與母親小時候的相處情況。小明低聲回答,他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女性,家裡的大小事務幾乎都由母親說了算。而且,母親的情緒也常常不穩定,每當他與母親的意見不合時,母親總會用強勢和情感勒索的方式讓他屈服。更讓他感到無助的是,在這些衝突中,父親總是比他還要快地躲開,留下他獨自面對憤怒的母親。

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與伴侶相處中的衝突和情感反應模式只是對方情緒不穩定或心理問題所導致,卻忽視了自身家庭成長經歷以及與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和互動。小明的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與妻子的相處中,不自覺地複製了與母親相處時的恐懼和逃避模式。這種恐懼並非來自妻子本身,而是源自他對母親小時候記憶的深刻烙印。這份恐懼讓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妻子不悅的理由,只是本能地逃避和反抗。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子女產生多大的終身影響。特別是在情感高漲和高度壓力的時候,我們的自動心理回應和保護機制往往會不自覺的出現,主宰了我們的行為 。雖然子女成年後可以通過心理治療來慢慢舒緩和改善這種心理回應機制,但更理想的方式是從源頭著手,學會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提供一個更加良好的環境。

「虎媽」式教育雖然可能出於對孩子的高期望和關愛,但過度強勢和情緒化的教育方式卻可能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心理影響。父親在管教中的缺席,更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因此,父母雙方都應該學會共同處理子女管教的問題,互相提供情緒支持,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的家庭環境。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張傳義博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