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童年經歷,讓我們活得更自在

發佈時間: 2024/09/13

了解童年經歷,讓我們活得更自在

童年生活對我們有很深的影響。如果我們的童年有著很多快樂、被愛的回憶,長大後我們往往能充滿正能量。然而,若果我們童年時有很多不安、難受的回憶,創傷的經驗可能會持續影響我們。

阿樂的父母在她5歲時就離異了。她跟爸爸和祖母一起住在內地,而她的媽媽移居香港生活,她小時候只有暑假時才會見到媽媽,所以和媽媽的關係可以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到了中三時,她的父母再婚。阿樂跟爸爸移居香港和媽媽一起住,但是爸媽婚後的生活並不美滿。他們經常爭吵,而每次大吵過後,媽媽就會消失好幾天。這令阿樂很難受,也很焦慮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甚至乎會不會回來。在阿樂的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她的父母持續著不穩定的關係,這令她發展出「被遺棄」的早期適應不良基模。

阿樂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好工作,但是在社交方面她覺得很吃力。她會用逃避的方式回應內心對親密關係的焦慮。阿樂心底很害怕被拋棄,所以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指很敏感和緊張,害怕說了或做了別人不認同的事情,他們就會離開她。所以與同事、同學和朋友相處時,她會主動疏遠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她心底裡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接納,也不討人喜歡。

基模治療(Schema therapy)幫助阿樂了解自己「被遺棄」的感受來源,和覺察這個早期適應不良基模所引發的負面想法、情緒以及習慣性自動出現的行為模式。阿樂明白到小時候爸爸媽媽只看到他們的需要,並沒有留意離婚和分離對阿樂的影響。當阿樂最需要陪伴和安定感時,她就「被遺棄了」。基模治療透過「體驗學習」的方式,引導阿樂針對這個早期不適應基模作出修正。治療師亦會用「有限度再撫育」的過程,照顧她「內心小孩」的需要。阿樂開始感覺到自己是「夠好」和「值得的」,她不需要過度保護自己來應付不安全感。她亦有能力去滿足自己與人聯繫的需要,活得更自在。

想了解自己的童年如何影響自己,你可以思考以下的問題:

  • 回顧你的成長經歷,你從照顧者身上得到甚麼回饋?
  •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哪些需求沒被滿足呢? 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對於今天的你有甚麼影響?

透過了解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們可以多點關懷及體諒自己,從而活得更自在。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鄧朗然 新生精神康復會 臨床心理學家
吳欣叡 新生精神康復會 臨床心理學研究生
欄名: 身心靈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