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庇護工場的舒適圈,迎接新挑戰

發佈時間: 2024/05/31

踏出庇護工場的舒適圈,迎接新挑戰

阿賢(化名)及阿茹(化名)是精神病復康人士,首次來到位於太原街的新生會社企So330咖啡店門口,準備擔任實習生,迎接實習訓練。當問及他們的心情時,他們表示「第一次來實習有些緊張,但對於未知的挑戰充滿期待。」

庇護工場提供職業康復服務,但被一般大眾認為是殘疾人士的終身「職場」*。阿賢及阿茹分別在2019年及1999年加入新生會大樓庇護工場,一直接受職業訓練服務,進行手工藝和皮革製作訓練,直至2023年,他們加入由社會福利署撥款資助的「優化職業康復服務的試驗計劃」。

「優化職業康復服務的試驗計劃」推行的目的是為庇護工場及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的服務使用者,提供不同類別和級別的訓練,建立一個明確的職業發展階梯,協助他們融入就業市場。新生會大樓庇護工場在2023年7月成功獲得撥款及批准,推行為期兩年的「優化職業康復服務的試驗計劃」,開展兩項新的進階訓練:「飲料調製及營運訓練」和「家居小型維修訓練」。

阿賢及阿茹已在開展初期參與「飲料調製及營運訓練」。除了學習工作技能,如使用商業用意式咖啡機和磨豆機,他們還要學習求職面試技巧、職場社交和情緒管理等。計劃主要由社工及導師負責,並有其他專業同工,如職業治療師,提供工序、環境、職安健評估及建議等協助。

在通過一系列訓練及評估後,阿賢及阿茹晉升至實習階段,在社工及導師協調指導下進行社會企業實習,將他們在訓練中掌握的技能和知識應用於實際工作中。

「這裡比工場忙碌得多,很累,但時間過得很快,幸好明天是星期六,可以放假休息。」阿賢笑著說,她在第一天的實習中已經可以主動送餐、收盤和擦桌椅。再問及她的心情時,她表示期望未來可以成為正式員工。

他們的故事提醒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被給予平等的機會和尊重,並且每個人都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潛力。期待看到他們在職場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並繼續為社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做出貢獻。

*庇護工場乃屬社會服務,服務提供者與服務使用者之間並無僱主與僱員的關係。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韓健豪 新生精神康復會 社會工作者
欄名: 身心靈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