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找愛

發佈時間: 2024/05/10

以愛找愛

「其實我有沒有愛過我父親?」

房間裏只有我和陳先生。當他說到這句時,房間裏是陰沉的。

陳先生的母親早逝,兄弟姊妹不多,他的父親幾年前得了末期病後,由陳先生獨力照顧直至逝世為止。一次覆診中,內科的主診醫生細心觀察陳先生情緒不妥,遂轉介他到臨床心理科。

「每次照顧父親,我都很辛苦,心中『揦住揦住』,後來還會有點嫌棄。如果我愛他,為甚麼會有這些感覺呢?」

說到這裏,身形健碩、談吐溫文爾雅的陳先生眼淚盈眶。這3年來,每當陳先生回憶當日照顧父親的片段,這問題都令自己被自責淹沒,漸漸不敢再思念父親。

心理治療的初期,陳先生明顯不習慣訴說心事。同樣是男士,我理解社會對男士的期許: 「堅強、拎得起放得低、男兒有淚不輕彈!」被潛移默化了數十年,陳先生習慣壓抑負面情緒,所有的哀傷、後悔、委屈都被他壓成原子粒的大小,放在內心的角落。但面對父親去世這份傷痛,越壓抑反而越大,把他的內心塞至滿瀉。

我從一開始就陪伴陳先生接觸自己的內心世界,營造安全的環境,讓他感受照顧父親的過程中雖有負面情緒及辛苦,但有愛。想當天,看見父親病倒了的苦而「揦住揦住」,其實是替病人感到難過的同理心。無奈日夜守侯,內心不能無限壓縮這份難過,終令它變得難以盛載。陳先生在人生中頭一次控制不了內心世界,害怕自己終會崩潰而不能照顧父親,所以產生了抗拒心,然而,這份抗拒並不是嫌棄,而是照顧者的內心在照顧的道路上滿瀉了,吃不消了。說到底,所有的情感都是源自愛。

只有坦然地接觸自己的內心感受,嘗試對自己帶著慈心,才能放下自責。帶著體諒回顧自己作為照顧者的道路,找出沿路的愛,思念親人的悲傷才有機會消化。

以愛找愛,就是心理治療。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黃曉曦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醫護深情